南海風雲(八)西沙永興島駐軍的故事

▲現在永興島空拍圖(圖/摘自中國軍網

文/特約撰述 林健華

原由中華民國海軍所駐守的西沙永興島,因1950年4月國軍海南島一戰失利,永興島守島官兵也被迫撤離,共軍當年5月13日登島後,中華民國政府從此失去永興島的掌控迄今,在中共的經營下,永興島現成中共三沙市政府的所在地,更成爲南海最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

西沙羣島是由永樂、宣德羣島所組成,永興島原名武德島,位於北迴歸線以南、西沙東部宣德羣島七連礁中央,由珊瑚礁堆積而成,東西長約1950公尺、南北寬約1350公尺、最高處爲海拔5公尺,陸地面積概約2.1平方公里,全島走上一圈大約2小時;北方的石島,與永興島同屬一個礁盤,退潮時,人員可以徒步來往兩島之間。

▲永興島現在是中共三沙市政府所在地。(圖/摘自中國軍網)

對日抗戰勝利後,1946年11月國民政府派遣海軍永興、中建二艦收復西沙羣島,並於永興島進駐海軍西沙電臺獨立排官兵59人,守島官兵僅有必要的武器、糧秣和裝備;戍守爲期1年實施調換,初期,守島官兵的薪俸是正常編制的3倍,後來七折八扣還有2倍之多,但其實也就只有幾十塊錢。

1947年,法屬越南展現奪佔西沙羣島的企圖,3月24日政府派中基艦對永興島進行補給及調查測量任務,該艦從山東青島南下上海第一基地司令部裝載人員物資後,4月3日離滬,航經廣州後在海南島榆林港整補,22日抵達永興島,隨艦人員除換防官兵外,還有許多不同單位的專家隨同進行考察。

▲永興島日軍留下的砲樓遺蹟。(圖/摘自中國軍網)

當時的永興島,剛經過二戰的摧殘,可說是百廢待舉的一個荒島,除1946年11月24日「西沙羣島管理處」主任張君然所豎立象徵國家主權的「海軍收復西沙羣島紀念碑」外,僅剩日軍所建高9公尺的廢棄氣象臺

駐軍主力是陸戰隊,配屬單位包括氣象臺、電臺、信號臺等,也都是海軍官兵,負責守備任務的陸戰官兵,還要負責整地、開路、蓋碉堡、建工事,都得靠人工方式一點一滴完成,島上各單位官兵也要分攤巡邏、查哨勤務;每個月固定實施機、步槍和25公釐機砲實彈射擊一次,若收到菲律賓或越南可能軍事行動的情資,官兵都得進入守備陣地待命,晚上則在碉堡待命,直到狀況解除。

1947年1月,法國軍艦F43在永興島外海錨泊,廣播自稱永興島是法國屬地,限時島上官兵10時前撤離,當時電臺臺長李必珍上尉以海軍官兵自當堅守國土,嚴厲拒絕;當晚,法艦以探照燈監控海域,並派出小艇巡弋、突襲,同時威脅將登島奪佔,李必珍堅不撤離,並電報海軍總部「西沙官兵將以武力拒敵」;雙方僵持至次日5時40分,法艦登島無功駛離海域。海軍總部以李必珍守土有功,傳令嘉獎;爲表彰李必珍功跡,2009年12月31日高雄左營海軍大氣海洋局特將新闢道路命名爲「必珍路」。

▲▼中華民國海軍「西沙羣島管理處」主任張君然兩次豎立的紀念碑。(圖/摘自中國軍網)

5月,行政院命令海軍暫時代管西沙、南沙羣島行政工作,海軍總部因此分別設立「西沙羣島管理處」及「南沙羣島管理處」,並覈定管理處主任編階「中校」,管理機構設辦公室、氣象組、電信組及專業、技術軍士官128人,由張君然擔任西沙、彭運生出任南沙管理處主任,張君然登永興島後,又另豎正面刻有「南海屏藩」的「海軍收復西沙羣島紀事碑」。

駐島陸戰官兵興建僅以鐵皮蓋頂克難營舍,飲食完全仰賴運補,大多以罐頭、黃豆、小魚乾、梅乾菜等耐放食品爲主,大米、麪粉因島上溼熱,最多3個月就發黴變質,但官兵也只能洗一洗照吃不誤;爲讓官兵能種菜,特別由國內運土種植芥菜、南瓜,還有島上土生土長木瓜,遇到運補延遲,只好下海抓魚,尤其是重達2、300斤的大海龜,味道類似牛肉,常常成爲官兵的盤中飧,當時島上生活刻苦,爲了生存,官兵們得各憑本事。

補時,也會同時運送活的牛、豬、羊駐軍飼養,家禽類的雞、鴨則由官兵個人飼養,部隊有需要時,再向個人購買,因此島上官兵人人都養雞鴨;期間,一個士兵下海抓魚,不甚被鍋蓋魚(𫚉魚)尾刺掃中腿部,傷勢嚴重,因島上僅有簡易醫療,傷後跛腳,原本壯碩的他,因此消瘦一大圈,幸好命不該絕,撐到換防才能接受完整治療。

1949年,國共鬥爭激烈,永興島換防次數、官兵人數越來越少;1950年5月,島上得知國軍在海南島戰役失利,已經撤守臺灣,官兵們心情緊張,也隨時準備撤離,海軍中勝艦5月8日撤運西沙及南沙人員及物資轉進臺灣,當時島上只剩陸戰隊一個十多人的加強班,加上氣象臺、電臺官兵,全島約30多人,共軍於5月13日登上、佔領永興島。

後來,中共及共軍大肆宣傳島上國軍陸戰隊官兵「投誠」易幟,而事實的真相,究竟留島官兵是打到最後一槍一彈、一兵一卒,還是如中共所宣稱,兩岸迄今並無明確資料可稽。

▼ 中共全力建設永興島,已成爲南海主要前進軍事基地。(圖/摘自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