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國軍將領起義對蔣介石打擊最大?不是傅作義,也不是陳明仁
自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後,許多原國民黨高級將領出於家國大義和全民族的未來着想,選擇棄暗投明。
要說哪位國軍將領起義影響最大,對國民黨打擊最深?莫過於1949年初,傅作義率部投誠,讓千年古都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或者是原國民黨陸軍中將陳明仁率部投誠,讓湖南免於戰火。
不過,傅作義與陳明仁的起義,的確對國民黨軍打擊很大。但對於蔣介石而言,似乎早已在“情理之中,預料之內”的事情。
不過有一位國軍將領的起義令蔣介石措手不及、打擊頗深,此人正是開國少將廖運周。
1903年,廖運周生於安徽鳳台,高中畢業後曾考入河南中州大學。後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炮兵科,畢業後於1927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北伐戰爭。
南昌起義爆發前,他擔任第25師75團一營參謀,並參加南昌起義。
起義軍南下潮汕失利後,廖運周來到南京,在周恩來的秘密安排下,潛入國民黨第三十三軍工作,開啓了他二十餘年的臥底生涯。
廖運周長期忍辱負重,戰鬥在敵人內部,先後擔任過營長、團長、師長等重要職務。
1933年被迫與黨組織失去聯繫,後升任國民黨軍少將旅長、副師長,1938年恢復中共組織關係。
同一年,武漢會戰爆發,侵華日軍松浦師團被中國軍隊重重包圍。隸屬於湯恩伯軍團第110師656團團長廖運周率領部隊襲擊了日軍輜重隊繳獲大批戰利品。
戰鬥結束後,廖運周帶了不少戰利品作爲禮物,去拜訪駐紮在附近的十八軍軍長黃維。黃維很是高興,借了八門炮給廖運周,讓他充實656團的火力。
高興之餘,廖運週迴到團部後,發現四周友軍竟然已經全部撤走,自己部隊有孤軍落入敵後的危險。
爲迅速脫離險境,廖運周決定率656團火速西撤,追趕主力。在轉移過程中,656團與日軍一個旅團相遇。
廖運周毫無懼色,全團官兵立即進行阻擊,擊毀大批日軍坦克和汽車,殲滅數百餘名敵軍,自己卻無人傷亡。
此戰徹底轟動武漢外圍各戰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立即通電嘉獎,稱讚廖運周與656團“戰果輝煌”。
武漢會戰結束後,廖運周擔任110師師長。隨後數年,他以國民黨少將師長爲掩護,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積極準備內戰,廖運周所在的部隊被調到河南新鄉。全面內戰爆發後,廖運周根據黨組織的指示,陸續接納了許多地下黨員進入110師做內線工作。
1947年初,110師被國民黨調到山東,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鄧小平指示,把廖運周部隊的工作關係轉移到華東局。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後,110師又被調到中原地區,廖運周的內線工作關係又轉移到中原局和中原軍區。
濟南戰役結束,國民黨高層預感到中原地區將成爲國共雙方逐鹿的主戰場,爲確保中原防禦體系以及長江防線和南京的安全,決定抽調若干主力兵團組建第十二兵團。
新組建的十二兵團司令爲黃維,胡璉擔任兵團副司令。不久,國民黨統帥部將吳紹周的第八十五軍劃歸十二兵團,其中就包括廖運周的110師。
1948年7月,劉伯承、鄧小平明確指示廖運周和110師黨組織儘早做好起義的一切準備。爲了做好起義準備工作,廖運周建立秘密電臺,加強與黨組織的聯繫。
遼瀋戰役結束後,第二、第三野戰軍按照黨中央、毛主席的部署,於1948年11月開始淮海戰役的準備工作。
此時的廖運周已經做足了起義的準備,1948年11月27日清晨,他領導的110師正式宣佈起義。起義部隊全體官兵右臂紮上白手巾或者白布作爲標誌,前往預定地點進行集結。
迴歸組織後,廖運周率領110師反戈一擊,這也成爲黃維十二兵團被包圍殲滅的關鍵。
1948年12月,淮海戰役已經進入尾聲,毛主席、朱總司令特意向前線發來賀電,讓起義將士們感受到了人民與革命家庭的溫暖。
不久,110師被編爲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十四軍四十二師,廖運周繼續當師長,並參加渡江戰役,進軍廣西、廣東、雲南、西藏等地。
新中國成立後,廖運周被授予開國少將軍銜,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炮兵學院校長兼黨委副書記、吉林省體委主任、中央監委副主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6年,廖運周因病離世,享年93歲。
有人問:廖運周充其量只是國民黨一個師長,論軍銜還有統轄部隊的實際人數,根本比不了傅作義和陳明仁,甚至連東北的鄭洞國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那這樣一個國軍師長的起義,爲何讓蔣介石受到的打擊最大?
拋開鄭洞國這個偶發因素外,廖運周其實是蔣校長的嫡系。衆所周知,蔣介石一向“親疏有別”,對待自己的嫡系或黃埔畢業生那是予取予求。
對待不是自己的嫡系或者雜牌部隊的將領,則是想盡辦法進行打壓。
傅作義從根上論不能算作是蔣校長的嫡系,廖運周可不同,他不僅是黃埔畢業生,早年參加北伐戰爭,一直跟隨蔣介石左右,還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立下過汗馬功勞。
對於蔣介石來說,他是很信任並重用這樣的嫡系將領。
另外,廖運周的起義看上去影響可能比不了傅作義和陳明仁的起義,但實則並非如此。
無論陳明仁或傅作義是起義或繼續頑抗,北京、湖南的解放已經成爲板上釘釘的事實。焦點無非就是通過武力解放北京與湖南,會不會破壞城市內的重要建築?
淮海戰役的局勢是怎樣?想必大家有一定了解。當時國民黨軍有80萬,我軍只有60萬,這本就是一場兵力不對等的戰爭,不到最後一刻,誰都無法預料輸贏。
千鈞一髮之際,身爲黃維第十二兵團王牌部隊師長的廖運周居然率領全體官兵起義投降,並立即反戈一擊,對整場戰局起到決定性的幫助。
正因如此,蔣介石得知廖運周起義之後,心理防線立即垮塌。他甚至稱呼廖運周爲“罪魁禍首”,還點名廖運周是黃埔第六期畢業生,也是他一直以來較爲信任和器重的高級將領。
廖運周投降之後,導致國民黨這一邊滿盤皆輸,所以他就是“罪魁禍首”,這足以證明廖運周的起義對老蔣打擊很大。
淮海戰役結束後,除胡璉等少部分國軍將領倉皇逃竄之外,諸如黃維、杜聿明全被解放軍一網打盡。
淮海戰役結束後,中原地區的形勢已經趨於明朗,加上百萬四野大軍浩浩蕩蕩進入關內,蔣介石已經無力迴天。
這一切不能說都拜廖運周所賜,但他確實是在關鍵時刻,給蔣校長的傷口上撒了一把濃鹽。
參考文獻:
[1]王金亭.傳奇英雄廖運周[J].勞動保障世界,2007(11):53-54.
[2]樑福昌.神秘將軍藏敵營——廖運周起義前後[J].文史春秋,2007(0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