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衆黨關鍵一役

(圖/本報系資料照)

總統大選結束後,臺灣最重大的政治事件,無疑是2月1日立法院正副院長的選舉了。外界會把焦點放在立院龍頭之爭,是因爲大家都在看,是否總統大選的「藍白合」2.0版會在立院重現?非綠陣營選前「藍白破」,難道至今還吸取不了教訓?還是因爲有了第一次教訓,所以現在「日頭赤焱焱,隨人顧性命」。

國民黨在國會取得最大黨優勢,若聯合友好的2席無黨籍,手上共握54票,相較民進黨51票,勝算自然較大。但現實是三黨未過半,給了擁有8席的民衆黨運作空間,不管藍、綠都要看柯P臉色辦事。

外界一定認爲,總統大選藍白合不了,國會總有機會合了吧?從選前柯文哲的態度來看確實如此,「討厭民進黨」、「期望政黨輪替」都是柯P喊的,也靠此吸引淺藍、中間選民投柯。如果選後這邏輯沒作廢,當韓國瑜19日登高一呼「韓江配」,並保留與民衆黨合作空間,藍白合2.0似也鐵板釘釘了,但事實似非如此。

首先,民衆黨要展現最大「主體性」,投綠會被說「小綠」,投藍又被說沒主體性,最後可能就是自推人選投自己,但這結果等於廢票,加上若真要實踐柯P所說的「團進團出」,跑票者開除黨籍,結果就是幫了國民黨大忙,也算是另類「藍白合」。

其次,民進黨「永遠的總召」柯建銘表面說「沒用的8席」,似讓外界輕忽綠白不可能合作,但據民衆黨臺中市黨部主委江和樹透露,選後民進黨早和柯P談合作,「黨中央確有考慮綠白合」。

所以,外界是要相信民衆黨說的「主體性」呢?還是又一次機關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