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訪談|上海已擁有25萬AI人才,率先啓動人工智能訓練師職稱認定

如今,大模型炙手可熱,通用人工智能的步伐離我們越來越近,已經成爲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新助手,大模型被嵌入到辦公軟件中,大大提高了效率,這也成了今天(5月6日)進行的《2024民生訪談》的熱門話題。在兩個小時的訪談中,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有一半時間聊的是人工智能和大模型。

在張英看來,當前,大模型發展進入了爆發期,上海在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時,重點從算力、語料、模型、測試、應用場景等全方面進行佈局。隨着大模型越來越多地進入到各個垂直行業,上海已經形成了“1+4”通用大模型格局。目前已有一款開源模型、兩款商用、兩款在研,這些大模型已經逐步向公衆提供服務,一大批在工業、金融、消費、教育、生活、宣傳領域的垂類模型正在快速應用。

“通過在基礎模型上持續地推動,有些已經達到了6000多億的參數模型。比如商湯、MiniMax、階躍星辰等,近期不斷推出迭代的模型。有些模型支持上下文的長度已經達到200萬字,有些能夠更好地表達中文的語義。”張英補充說,在24個備案的大模型中,已有大量的垂類模型,比如聚焦在網絡視聽、出行服務、遊戲動漫這些方向上,能夠爲用戶提供智能的視頻製作、定製旅遊的行程、擔任網文寫作助手。這次五一假期,有些年輕朋友在上海定製個性化的旅行路線、旅行方案,不僅非常精準,還可以挑一些感興趣、個性化的旅行線路,比如繁花線路、蘇州河線路、工業旅遊線路,大模型都可以實現。

張英強調,政府要推動生態的形成,很核心的一點是需要更多的政策聚焦。去年年底,上海市經信委正式發佈了《上海市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創新發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又稱爲上海大模型發展“11條”),從3個方面加快大模型的發展。一是着力支持大模型創新能力,實施創新扶持計劃,主要是鼓勵形成數據飛輪、加快模型迭代、對取得重大成果的給予專項獎勵。二是提升創新要素供給能級,大模型很重要的就是數據要素、算力要素,實施智能算力的加速計劃,鼓勵更多的軟硬件研發,推動一些語料資源的集聚和共建共享。三是推動大模型的創新應用,重點支持在智能製造、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智能化教育教學、科技金融、設計創意、自動駕駛、機器人、數字政府等領域構建示範應用場景,鼓勵浦東新區、徐彙區等建立大模型生態集聚區,鼓勵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探索大模型相關國際交流合作。

張英舉例說,算力是人工智能的“燃料”,隨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發展,算力的供需矛盾日漸突出。爲了幫助企業能夠更好地獲得算力資源,同時減輕創新企業的負擔,上海採取了多項舉措:一是建立了全市算力調度平臺,以更好的方式、更多的資源供給需要的企業,特別是對符合條件的智能算力中心,在能耗指標、資金支持方面開通了綠色通道。二是給予相應算力建設的獎勵,對於建設算力的主體,經過評估以後給予一定額度的獎勵。三是給予算力租用補貼,對一些大模型的研發企業,經評估後給予最高10%的算力租用補貼。

另外一個核心要素就是人才。張英舉例說,在人工智能人才方面,上海在全國有優勢,特別是近四年來,已從10萬人工智能人才發展到現在的25萬人。在培養特殊的高端人才方面,上海創立了人工智能中高級人才評審,已經評選了249位,這是新興職業。在做強增量方面,上海也在全國率先啓動人工智能訓練師職稱評審和認定,已經有450多人獲得了這方面的認定。人工智能帶來了一些創新的崗位,比如數據標註師、提示詞工程師等,這些新興崗位也爲年輕人帶來新行業中的新發展空間。

“現在,我們對人才需求非常大,因此將從各個方面與相關委辦局共同推動。推出了相關的政策,比如對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創新團隊核心骨幹和緊缺的高技能人才,給予重點落戶政策。在獎勵方面,實施了AI人才專項獎勵,每年有2萬多名關鍵崗位的核心人員拿到這方面的獎勵。”張英同時表示,上海也在加大人才的培養,相關高校都在陸續成立人工智能學院,幫助更多的年輕人學習人工智能。

張英在訪談中同時透露,上海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今年已經是第七屆,每屆大會的參觀者都會感受到每一年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新方向。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還是“7月之約”,主題將聚焦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的治理話題,會有5萬平方米的展覽展示空間、500多家企業到場展示,也會推出更新更好的體驗,比如人工智能創新大賽、黑客馬拉松比賽,在機器人應用方面也會帶給大家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