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飾 穿在身上的歷史
貴州畢節市納雍縣以苗族文化著名,外人看來衣着鮮豔紛陳、歌舞熱情的苗族,實際上還分成箐苗、小花苗、白苗、歪梳苗等支系,服飾文化各有特色,這樣「穿在身上的歷史」,榮登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來到納雍的張家灣鎮老翁村,即是當地的箐苗村寨,一到寨門,熱情的村民送上牛角杯裡的水花酒,一次次舉向賓客脣口,喝得輕醺身暖的我們,在如織如畫的山水裡行走,有點飄然。
村裡年輕一代的箐苗女子路銀飛向我們解釋,深山菁林裡的菁苗人「見山繡山、見水繡水」,圖案靈感全是自然地景,她身上的圖案是「鴛鴦繡」,是相傳舊時有對情侶,爲讓他們能永遠在一起因而繡在布料。她身上的黑底亮色系刺繡對襟衣、花條百褶裙、羊毛氈護腿、翹頭挑花釘子鞋,頭上的牛角狀高髻,每項元素都看得令人目不暇給,卻都禁得起細緻撫賞。
至於小花苗,則是納雍最早的居民之一,因身着花衣故得其名。納雍縣非物質文化管理所副所長祝緋老師向我們展示了一塊四方花布,原來上頭的四方几何紋路是苗族蚩尤城,方方正正的轉角是三宮六院,披在當地男子肩上的「蚩尤旗」,頗帶着幾分威風。另外像又稱「黑苗」的「歪梳苗」,則因頭飾是一把小巧玲瓏的花木梳而得名;還有服飾主色爲白色的「白苗」也各有特色。
苗族特殊的剪紙、刺繡與蠟染,現今面臨失傳風險,族人手把手的教導趕不及,最後由當地小學肩負傳承任務。當地豬場鄉彎子寨小學裡開設了「民族文化藝術特長班」,每週一堂,教授蠟染、刺繡與民族歌舞,期許這些「小嫩苗」能夠從嫺熟這些技藝的師長手中,讓族人智慧與心靈手巧能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