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科普問答

文章轉載自:神經外科呂立權教授團隊

專家簡介:呂立權,神經外科專家,上海長征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攻腦和脊髓各類疾病的微創手術。長期從事神經外科臨牀、科研和教學工作多年,具備嫺熟紮實的顯微神經外科和內鏡神經外科功底,擅長腦和脊髓各類疾病的微創手術。

今天門診遇到一位老家過來的面肌痙攣患者,因爲聽信網絡廣告到一家民營醫院就診,花費數萬元打了一針,結果導致嚴重的面癱,病卻沒治好。很多患者對此類疾病不瞭解,病急亂投醫,上當受騙的不在少數。在我所診治的面肌痙攣患者中,平均病史在3年以上,他們大多都有一段曲折的就醫經歷,並在接近絕望的時候才選擇手術治療。那麼得了面肌痙攣到底該怎麼辦,如何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希望下面的講解能給出正確的答案。

什麼是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或半側顏面痙攣,表現爲陣發性半側面肌的不自主抽搐,是一種間歇性、不隨意、不規則和陣攣樣的面部肌肉收縮。面肌痙攣多在中年後起病,女性常見。典型的面肌痙攣發病起初主要是一側眼輪匝肌(多爲下眼瞼)不自主的陣發性抽動,以後抽搐逐漸擴展至一側面部表情肌,發作頻繁時臉部變形、口角歪斜、眼呈裂隙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面肌痙攣的程度可因疲勞、緊張和自主運動而加重,入睡後痙攣停止。部分患者痙攣發作時伴有面部輕微疼痛、頭痛和/或耳鳴,有些病程較長的患者可出現輕度面肌癱瘓。

爲什麼會得面肌痙攣?

通過多年來對面肌痙攣的大量臨牀研究,目前已知90%以上的面肌痙攣是由於面神經出腦幹區存在血管壓迫所致。由於解剖變異存在,且隨着年齡增長,顱內血管迂曲硬化,使得血管與神經“親密接觸”,從而誘發面肌痙攣。血管壓迫造成面肌痙攣的原因目前存在兩種學說: 一種是周圍性學說,認爲血管壓迫神經導致相鄰神經纖維之間發生“短路”,從而導致面肌痙攣。另一種是中樞性學說,認爲神經受壓導致面神經核的興奮性增高,正常的傳入衝動經面神經核中繼成爲傳出衝動,引起面肌痙攣。另有不到10%的面肌痙攣是由於橋腦小腦角區的佔位性病變,如肉芽腫、腫瘤和囊腫等因素引起的,一旦延誤診治就會釀成嚴重後果。

如何確診面肌痙攣?需要做哪些檢查?

是不是所有的眼皮跳或面部抽搐都是面肌痙攣呢?回答是否定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眼皮跳大都與用眼疲勞有關,休息一段時間後即可緩解。典型的面肌痙攣很少會自愈,而且隨着時間延長會逐漸加重。對於具有典型面肌痙攣特點的患者,診斷多不困難,當臨牀表現不足以確立診斷時,面神經電生理檢查對於面肌痙攣的鑑別診斷至關重要,當監測到異常肌反應典型異常波時,面肌痙攣的診斷即可確立。當然診斷特發性面肌痙攣還需要排除以下疾病,如習慣性眼肌痙攣、癔症性眼肌痙攣、侷限性運動性癲癇、面神經麻痹後痙攣、面神經外傷後面肌痙攣、眼口舌綜合徵(Maggie病)、舞蹈病及手足徐動症所伴發的面部抽動、運動神經元病導致的面肌痙攣等。

常規的頭顱CT掃描或磁共振檢查對於確診面肌痙攣沒有太大的幫助,其作用主要是排除後顱窩的腫瘤、囊腫以及明顯的血管疾病以排除繼發性面肌痙攣。

對於準備做手術的患者可以選擇做一些特殊的磁共振檢查如3D-TOF-MRA、FIESTA等,有助於明確責任血管和麪神經之間的關係,更好地指導手術。

① 磁共振FIESTA序列

②三維影像重建

面肌痙攣不手術能治好嗎?

面肌痙攣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尤其是社交,所以患者常會病急亂投醫,臨牀中90%以上的面肌痙攣患者都經歷過長期吃藥、打針等曲折的求醫歷程,但收效甚微。那麼面肌痙攣患者該如何選擇治療呢?首先可以明確說,對於典型的面肌痙攣患者,藥物治療是無效的,尤其是中藥。另外按摩、理療、鍼灸、埋線等方法對於面肌痙攣的療效並不確切,因此也不推薦使用。但是發病早期,程度輕的患者可以先嚐試藥物治療,這樣可以排除一些其他原因引起的面部抽搐。臨牀上常用的用於治療面肌痙攣的藥物包括卡馬西平、奧卡西平、苯妥英鈉、加巴噴丁等。對於病程超過3個月、藥物治療仍無效的的患者不建議繼續藥物治療,因爲長期藥物治療不僅不能緩解面肌痙攣,而且會帶來各種藥物副反應。對於藥物治療無效,又不願手術或者暫時不適合手術的患者,可以採用肉毒素治療。肉毒素注射是一種確切有效的短期治療措施。但肉毒素注射治療一般會在3-6個月左右復發,需再次注射治療。反覆注射後可能導致不可逆的面癱、肌萎縮,甚至面部變形。

面肌痙攣一定要手術嗎?

如果想根治面肌痙攣,目前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顯微血管減壓術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如果有人推薦說有其他方法可以根治面肌痙攣那一定是騙人的,千萬不要上當受騙。MVD最早是由美國神經外科Jannetta教授在1966年首創,手術方法是通過顯微外科技術將壓迫面神經的血管推開,並在神經血管之間墊入不可吸收棉片,使血管不接觸到面神經,從而解除血管對面神經的壓迫,使面肌抽搐症狀得到緩解。該手術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了面肌痙攣的發病原因,因此能獲得非常好的手術效果,而且併發症低、創傷小、能完全保留面神經功能,很快就被世界各地的神經外科醫師所接受,並在世界範圍得到推廣,成爲根治面肌痙攣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對於早期面肌痙攣患者我們認爲可以先嚐試行藥物治療或肉毒素注射。 對於病程超過1年,且症狀持續加重的患者,如果想根治面肌痙攣,就目前而言必須行MVD手術。

面肌痙攣手術效果怎麼樣,風險大嗎?

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的療效與患者症狀是否典型、病程長短、起病年齡、性別、壓迫血管類型及術者的經驗和操作水平相關,總的治癒率在90%左右。對有豐富MVD手術經驗的醫師而言,面肌痙攣手術治療的治癒率可達到95%~98%。長期隨訪複發率在10%左右。MVD手術屬於微創手術,總的併發症發生率較低,創時小,能完整保留神經功能,但仍然存在神經和血管損傷的可能。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聽力下降,其次是面癱和腦脊液漏等。

專家介紹

呂立權 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內知名腦和脊髓腫瘤專家。

專業擅長:

長期從事神經外科臨牀、科研和教學工作多年,具備嫺熟紮實的顯微神經外科和內鏡神經外科功底,擅長腦和脊髓各類疾病的微創手術。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專業特長包括:(一)脊柱脊髓疾病:利用顯微外科和神經內鏡技術微創治療椎管內腫瘤、骶管囊腫、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Chiari畸形)、脊髓空洞、脊髓栓系、脊髓血管畸形。(二)顱內高難度、複雜腫瘤的微創手術治療:導航引導下內鏡技術切除巨大垂體腺瘤;面聽神經功能保留的聽神經瘤切除術;巖斜區和枕骨大孔區腦膜瘤切除術;功能區膠質瘤、顱咽管瘤、松果體區腫瘤、腦室內腫瘤、顱眶溝通瘤等微創手術。(三)複雜腦血管疾病:多發動脈瘤、複雜動脈瘤和血管畸形的手術治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顱內外血管重建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四)顱腦創傷:創傷性眶上裂綜合徵和眶尖綜合徵的微創減壓術;重型顱腦損傷的綜合救治(昏迷催醒、腦積水、顱骨缺損),療效達國內先進水平。(五)、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

社會兼職:

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創傷專科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神經重症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青年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外科分會青年委員;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血管組委員。

學術成果:

共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在《Journal of Neurotrauma》、《Journal of Trauma》等本專業臨牀權威期刊發表SCI論著10篇。副主編(譯)專著2部,授權專利2項。承擔各類基金15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基金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