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挑釁,中國“更具戰略眼光”

美中之間的貿易摩擦並沒有導致全球化的終結,相反,它改變了全球商品和服務的流向,使一些國家受益,而另一些國家因此受損。決定美中脫鉤對其他國家利弊的關鍵在於,這些國家能否生產這兩個競爭大國生產的商品。

因此,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的政府要想在美中貿易戰中佔據上風,就要考慮其政策將如何影響美國的盟友、夥伴和鄰國。勝利屬於最善於說服其他國家的一方,要讓他國相信,自己的全球化版本是最具吸引力和誘惑力的。然而,在過去幾個月裡,中國在處理美中對峙和說服第三國的努力中表現得更加聰明和更具戰略眼光。

中國針對美國已經實施的貿易限制措施進行反擊。同時,考慮到特朗普上臺後可能發生更多貿易衝突,中國還宣佈一系列措施,以進一步使自身經濟免受新關稅政策的影響。

與此同時,北京一直尋求改善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關係。去年以來,中國取消了一些對澳大利亞的貿易制裁。去年11月,中國領導人訪問拉丁美洲並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和二十國集團峰會。這是中國向該地區國家更廣泛示好的一種努力。中國將自己定位爲全球化的領導者和捍衛者,對抗實行孤立主義的美國。

在這場爭取世界其他國家贊同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戰役中,中國正取得優勢。

中國可以更容易地在拉美和非洲等地興建基礎設施和投資新項目,因爲那些國家仍然渴望吸引新的鐵路、公路和港口投資。

而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卻宣佈,要對關係密切的貿易伙伴採取懲罰性措施,並就“技術移民”H1-B簽證的未來展開非常公開化的內部爭吵。H1-B簽證計劃爲美國經濟提供了很多高素質的國際勞工。

這一切對美國來說都是不利的,原因有二。首先,特朗普對其他國家咄咄逼人的傲慢態度使許多國家敬而遠之,塑造了華盛頓的惡霸形象。

其次,圍繞H1-B簽證問題的初步鬥爭表明,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在全球化問題和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定位問題上存在內部分歧。特朗普的顧問和他任命的官員中有孤立主義者和貿易保護主義者,但也有頗具影響力的全球主義者,如埃隆·馬斯克,以及有影響力的公司領導人,如蘋果公司的蒂姆·庫克,他們的公司高度依賴海外製造,設廠地點包括中國。馬斯克和庫克不希望看到特朗普對他們剛設立工廠的國家加徵關稅,也不希望美國公司成爲北京報復美國的靶子,特別是他們自己的公司,因爲他們的公司在中國運營得很成功。這場內部鬥爭將令特朗普對全球經濟影響的明朗化進一步延遲。

全世界都在等着看特朗普如何展示他對關稅大棒的熱愛。最近有報道稱,他打算對某些關鍵領域的全部進口商品徵收10%到20%的關稅。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即便僅限於某些行業,但對所有國家普遍徵稅的政策也會讓那些將製造業從中國遷往墨西哥、泰國和越南的企業受損。這些做法將是對拜登政策的一種摒棄。拜登曾試圖以“友岸外包”政策在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中贏得盟國的同情,將製造業帶回美國。而特朗普的做法可能在美國周圍樹敵。

另一方面,中國將繼續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中國企業將繼續爭取在墨西哥和西班牙等關鍵國家開設新的製造基地,而這些國家本應是華盛頓的天然合作伙伴。中國還將向一些國家轉讓鋰電池技術。如果華盛頓對所有國家都採取咄咄逼人的態度,犧牲它們的利益來提振美國製造業,那麼中國將更容易對美國的聯盟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減少它們對中國商品和投資的抵制。

這反過來凸顯特朗普在貿易和國際關係方面的侷限性。他似乎仍然沒有領悟,在爭取美中貿易戰的勝利和更廣泛的全球領導權方面,如何對待其他國家與如何對待北京同樣重要。(編譯/潘曉燕)

本文由美國世界政治評論網站1月7日發表,原題爲《特朗普在美中貿易戰中迷失方向》,作者是美國聖母大學基奧全球事務學院院長瑪麗·加拉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