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軌跡
張志文/臺灣台東大武
小時候放學後,爺爺會騎着打檔的80cc摩托車到學校接我下課,載我到南州糖廠吃冰,有時會看到小火車載滿甘蔗經過平交道,然後進入南州糖廠將甘蔗卸下到巨大的糖蜜槽旁。因工作採訪有機會到義大利中部的小鎮,坐在阿爾卑斯山脈半山腰的餐廳,看着歐洲之星一輛輛來回穿梭葡萄園。也曾在德國搭着歐洲之星,與同行的R聊着整個德國的旅遊及綠能。日前編輯鐵道攝影書籍《夢.軌跡 鐵鏽味拾人攝影》一書時,讓我勾起這種種回憶。
古庭維、李春政、林柏廷、林政廷、陳威臣、陳映彤、張志文、鄭銘彰、傅子訓、黃威勝等十位攝影家所張望的鐵道世界,他們在世界各地,等着光,追着煙,追着火車經過的美景,他們拿起相機拍下這隆隆聲響的一切,這些帶領他們進入夢的軌跡,也帶領讀者隨着他們的夢繼續回憶、旅行。
記得有一次我看了黃威勝執導的短片《蒸汽消散》,片中一輛蒸汽火車冒着濃濃的煙經過,蒸汽火車頭上飛濺的星火,染黃了整片夜空,這一幕令人震撼。這是黃威勝走入時光隧道,到新疆三道嶺礦區所拍下的最後一條古老鐵路絕美畫面,他也譜出一曲小鎮與人雙重凋零的惆悵故事。「我喜歡鐵道與人的感覺,那種自然出現的生活感,是不會分拍攝者與被攝者的,彼此就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裡。」我被這一幕影像深深吸引,於是將它做爲《夢.軌跡-鐵鏽味拾人攝影》的書封,讓這輛蒸汽火車繼續說着從鐵道「拾來」的故事。
「一般人認爲鐵路與火車僅僅是單純的交通工具,但對我來說,鐵道連接了兩地的運輸、輸送兩地景緻變化,交疊出兩地的人文與歷史、情感與溫度。」就像2017年張志文於日本島根所拍攝的畫面一樣,冒着濃煙的火車,乘載着山、居民、遊客間的共同情感。又如他於2016年中國遼寧省拍攝的一張畫面,一輛火車的剪影,一樣冒着煙,煙襯着山林上的樹木,在整座山頭上移動着,就像跳支現代舞曲一樣的美。這是浪漫的,也是詩情畫意的,就像張志文爲這本書題字「夢.軌跡」般的優美。
2003年下着雪的日本北海道,一輛火車打開車燈,沿着看不太清楚的鐵道路線,繼續往下一站行進,鄭銘彰在天氣惡劣、滿地靄靄白雪的北海道拍下這一幕。1978年初次到海外旅遊的鄭銘彰,在日本搭乘新幹線及地下鐵時,深受當地文化衝擊,自此愛上鐵道世界的豐富變化,他拍攝鐵道的視角從臺灣延伸至海外,尤其鐵道種類多元且四季分明的日本,「我不斷地想抓住消逝前的鐵道、地景與人物交織的瞬間」。
「對我來說鐵道攝影是在追尋兒時所看到的鐵道記憶」,因父親是火車司機,傅子訓從小耳濡目染下,對鐵道有着特別的感覺。拍遍了世界各地的鐵道,情有獨鍾地對柴油機關車特別着迷。有一張他在故鄉屏東南州車站所拍攝的照片,以剪影來呈現,有別於其他順光冒着濃煙的火車,卻多出了些許回不去的小時候記憶,也是他用來描寫小時候記憶輪廓的藝術表達。
「對有些人來說鐵道只是通勤、通學的工具,對我來說,鐵道不只是載運旅客及貨運,鐵道還載運我小時候和家人搭火車出遊的回憶。」林柏廷邊拍照,邊找尋過去的自己,就像2019年他在蒙古國拍攝的一張照片一樣,一個小男生騎着腳踏車,停放在大草原裡,拿着食物往嘴裡塞,眼睛充滿渴望的望向遠方,等待着火車經過,這一幕像極了林柏廷小時候在阿公家讀書時,分心看着窗外臺車經過,期待阿公也能帶着他搭上火車出遊的心情似的。
大多鐵道迷會專程跑到蒙古國拍攝冒着煙的火車,陳映彤也不例外,但他多出了一點對火車與地景、人物的關係,並對當地生活情感的着墨。擔任《鐵道情報》攝影總監的他,對火車與人的生活,有着敏感的特質,例如前陣子剛于田園城市展出的《鉄鏽味鐵道攝影聯展──第三回》,他就是以最新的疫情生活樣貌呈現,每位候車者戴上口罩,井然有序地坐在月臺等候火車進站。「火車和人們生活交會的場景是最迷人的」,「鐵道邊故事是無邊無際的」,陳映彤樂於捕捉鐵道與人、文化的連結。
一張2016年拍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有着蜿蜒的火車,圍繞着整個地景的,這麼完整且有如空拍角度的照片,來自於古庭維愛登山健行,「我發現這是一種從不同角度觀察與理解土地的方式」,古庭維着迷於串連地形、地貌與人文風情,他用最接近全貌的方式來呈現鐵道風景。「那些找路、開路、追逐陽光角度的過程,有時候比攝影成果更令人回味。」
攝影人有時候是很孤獨的,但大多甘於享受這份孤獨,李春政走進大山大海,留下一幀幀動人的畫面,冒著白煙的火車,穿越覆蓋着靄靄白雪的郊區,中國吉林省,內蒙古……等,觀者看到的一切,也就是他親身在現場觀看的結果。他在惡劣的天候下,快速地觀察、思考及作出反應,才能框取出如此美麗的畫面。「鐵道攝影其實不是隻拍火車本身,更重要的是要拍出情感,掌握當下的氛圍,讓畫面說故事。」
林政廷2015年在日本北海道,拍了一個小女孩把鼻子貼在車窗上,小女孩探着外頭,露出豬鼻子的畫面,看了實在是有趣又可愛。同一年他在日本熊本也拍了一位女士,右手提着包包,左手提着食物,匆忙的趕着火車,這讓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望回走了。」「『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叢裡,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這兩張畫面雖在日本不同地方拍攝,但卻串起了這樣的情節。「鐵道的溫度是來自於沿線的人和景,我會一直享受按快門、拍火車的幸福時光」。
擁有35年鐵道攝影經驗的陳威臣,從小對鐵道有極大的興趣,常跟着父母親搭着火車南來北往,國中時跟父親借了一臺KONICA相機,從此就展開他的鐵道攝影之旅,「隨着年紀增長,發現鐵道牽涉到歷史發展、人文故事、地理景觀等,即便是相同的火車、相同的路段,但在不同的旅客、不同的季節、甚至不同的時間,都會呈現不同的風情、演繹不同的故事。」居住在日本的他,足跡踏遍了日本北海道、福島、東京、富山、埼玉、鎌倉、熊本……,他拍攝着日本各地的春夏秋冬。
編輯了十位攝影師的作品,不禁讓我想要趕快去拍照,攝影是一種散發無窮魅力的媒體,持續大量拍攝纔是重要的。書中最後我用「尋夢旅程,待續」來期許看到下一階段鐵道之旅。人生就像搭火車,到站時,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我該下車去拍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