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能從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學到什麼?

參考消息網6月12日報道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宣佈將增加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的關稅。

外界普遍認爲,新關稅出臺的時機與美國大選以及拜登向搖擺州選民展示他在對抗中國和保護美國就業方面的決心密不可分。

瑞典前首相卡爾·比爾特日前在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刊文稱,“這與美國大選的聯繫是顯而易見的。拜登一直試圖利用特朗普多年來煽動的保護主義情緒來阻止他當選”。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和國際事務教授哈羅德·詹姆斯說,對世界各地的民主主義者和美國民主黨人來說,最糟糕的策略是模仿他們的對手。這是一場他們贏不了的比賽。然而,這正是許多人正在做的。想想美國總統喬·拜登針對中國的新的一攬子關稅計劃,這是對美國傳統貿易政策的大逆轉,比特朗普本人在總統任期內的政策都更激進。

除了政治考量,專欄作家約翰·卡西迪認爲,另一個對這一政策宣佈產生影響的因素是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的快速發展。

在美國《紐約人》週刊刊登的《汽車戰爭》一文中,約翰·卡西迪說,美國似乎有必要探尋能否從中國那裡學到一些東西,畢竟中國幾乎是從零開始建立起電動汽車產業的。

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在設計和製造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通常是借鑑其他地方發明的技術和流程,然後對其進行改進。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產業政策問題專家伊拉里婭·馬佐科說:“許多中國汽車公司的巨大成功來自於實踐中的學習。通過創新生產技術,他們能夠降低成本,然後將資本重新投入研發。”普林斯頓大學從事產業政策和清潔能源技術研究的研究員凱爾·陳(音)指出了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取得令人矚目進展的三個領域:鋰離子電池的開發、鋁合金車身的鑄造和在設計過程中使用計算機模擬技術。

在卡西迪看來,中國方法有三個方面值得密切審視。

第一個是持之以恆。在美國,只要一個新黨派執政或者只要某一受益方遭受財務挫折(比如2011年加利福尼亞州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索林德拉公司破產),產業政策往往就會發生變化。索林德拉公司曾從能源部獲得了超過5億美元的貸款擔保,破產後,雖然奧巴馬政府並沒有放棄其對清潔能源的補貼政策,但官員們收緊了貸款條件,對貸款的延期更加謹慎。在中國則沒有這種事。

中國政策第二個值得注意的特點是,它鼓勵新入市者和競爭,而不偏袒既有企業。

中國有100多家電動汽車製造商,比2019年的約500家少了很多。在如此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企業被迫削減成本和降低價格,這令消費者受益並推動了銷量。在美國,特斯拉在過去十年左右時間裡幾乎獨佔電動汽車市場,因爲美國三大汽車廠商專注於高油耗的運動型多用途汽車(SUV)和皮卡(這種策略爲傳統汽車製造商帶來了鉅額利潤,但使它們在電動汽車的發展方面遠遠落後於特斯拉和中國企業)。凱斯西儲大學的經濟學家蘇珊·赫爾珀說:“(中國的做法)不是純粹的中央計劃,最終還有市場的檢驗。他們培育了很多公司,只有少數生存下來。計劃和競爭相結合的原則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值得美國關注的中國決策過程的第三個方面是其靈活性。

多年來,中國嘗試了各種方法,包括鼓勵當地企業與外國公司合作。馬佐科說:“如果你花十年的時間去做一件中國人明天就可以做的事情,問題是:你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我理解,有些重複勞動必須要做,但也需要達到一種平衡。”(編譯/李琦 塗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