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害怕我們回到明朝?擔心中國複製明朝模式?什麼是明朝模式?

美國國防部長前幾年說:中國正在複製明朝模式試圖改變國際秩序!

這把我一箇中國人都看懵了,啥是明朝模式?明朝這麼強大,

明朝時期,從文明的角度來看,即使不領先於西方文明,至少也與其相當。

首先,明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堪比今日的美國,儘管秦漢唐清這四個朝代也只能被視爲東亞地區的強國。除了漢朝有出使海外的記錄外(唐宋時期甚至沒有一次前往中東的出使記錄),其他朝代與世界的聯繫更多是通過中東商人建立的商業紐帶,更像是一個物品輸出和少量消費國的地位。當時的世界中心主要位於東西交往更爲頻繁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及阿拉伯帝國等。

明朝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極大地提升了明朝的國際地位。龐大的船隊和威武的陣容震驚了東西方世界,不僅將明朝這一東亞偏安之國推向世界強國的中心地位,還像亞歷山大東征和成吉思汗西征那樣留下深遠的影響。通過這次壯舉,明朝不僅爲後世中國帶來了豐富的外交資源和廣闊的海疆(如民國時期劃定的“十一道線”),也奠定了其在15世紀歐亞大陸上的首位強國地位。

在明朝鼎盛時期,即1400年至1600年,儘管經歷了土木堡之變等動盪不安的事件,明朝仍舊是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強國,其影響力輻射至東亞乃至更遠的地區。明代有超過140個藩屬國,包括朝鮮、日本、琉球、呂宋、蘇祿(今菲律賓)、爪哇(印尼)、蘇門答臘、暹羅(今泰國)、馬六甲(馬來西亞)、真臘(今柬埔寨)、錫蘭(今斯里蘭卡)、帖木耳汗國、葉兒羌、胡馬塔(今印度)、中也門、東波(今東非)、蘇馬(今索馬里)、千里馬(今坦桑尼亞)等。這些朝貢國的存在,證明了明朝強盛的政治與軍事實力。甚至在正德年間,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使團仍在向大明皇帝朝貢,各國國王、王子、教徒和留學生絡繹不絕於北京和南京城門。明朝的地位猶如今天的美國,一旦需要作戰,這些小國都會派出軍隊和提供糧食,正如明朝抗擊倭寇時,暹羅等國曾提供支援。

明朝在這一時期確實可以說是擁有強勁的綜合國力,其在外交、軍事、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面均處於無可匹敵的水平。弘治、正德、嘉靖、隆慶等年間,明朝達到了極盛時期,不僅國威遠揚,還建立了廣泛的國際關係網絡。這一時期的明朝象徵着亞洲力量的高峰,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根據李稻葵團隊2018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古代GDP最高值出現在明朝萬曆朝的1600年。該研究運用國際學術界前沿的歷史國民收入覈算方法,結合中國的原始歷史記載,大幅修正了基於麥迪遜人均GDP估算值得到的數據,重新評估了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相對地位。研究表明,公元1000年至1978年,中國的GDP在世界總GDP中的比重先升後降,峰值出現在1600年,約爲34.6%。明朝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尤其是資本主義萌芽期,魚、蛋、肉和奶等食品應有盡有,物價低廉到普通百姓都能天天吃上肉。

不僅是吃的好,人權都開始突飛猛進,元代以前,下層民衆沒有土地也沒有生產資料,等同於牛馬,任由貴族驅使和買賣。唐律明確規定“奴婢等同畜產”,身份等級幾乎無法改變。直到朱元璋,奴婢和賤民才獲得解放,並分配到土地。連官員能僱傭的奴婢數量都被寫進了明律。明朝實行“居者有其田”的政策,並且稅率相對較低(萬曆朝的稅率甚至低於文景之治,崇禎朝的最高稅率也低於康熙朝的“永不加稅”政策)。

廣泛的科舉制度爲更多的平民提供了上升通道,形成了古代平民階層少有的安居樂業環境,促進了家族活動、民俗文化和小說的興盛。現存的許多中國家族族譜都能追溯到明代的老祖先,正是因爲明代有廣泛的羣衆基礎。此外,明朝在青磚技術方面取得了飛躍,這帶來了天南地北各具特色的村落文化和建築文化。

國庫的強盛不代表整個社會的繁榮,典型的例子是元朝和清朝,國庫富足而百姓卻貧困不堪,GDP並未真正用於促進社會發展。而從下到上的社會強盛,像是當今發達國家的模式,纔是真正的強盛。目前數以百計的知名古村落和宏偉的古代建築,如福建土樓、蘇州園林、平遙古城、徽州古城、麗江古城等主體建築,都起源於或興盛於明代。此外,明朝留下了許多世界級宏偉建築,如明長城和紫禁城,包括今天可以看到的主要城市如北京、西安、南京、廣州和蘇州的城建都可以追溯到明代。南京城更是中國古代最大的最壯麗的都城(唐長安城是以夯土城爲基礎建造的,真實面貌是大土圍包小土圍)。可以說,無論你參觀任何古建古鎮古村古廟古寺古院,導遊都會提到明代,因爲明代的基礎設施建設影響深遠。沒有真正強盛的國力,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

因此,可以說在1400年至1600年間,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明朝都是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強國,沒有其他強國能夠與其匹敵。

然而造成明朝衰弱的根本,不能簡單地歸結爲西方運氣好或者華夏運氣差。更準確來說,是由於明朝內部的一些叛亂和漢族精英爲一己之私與滿清勾結,中斷了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自此,中國陷入了滿清的統治,說難聽一點就已經進入類似於“殖民地”的狀態,社會生活中充滿了壓迫,民衆的自由權利受到極大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近代史中逐漸落後於西方列強。

當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其中很多國家仍是封建帝制,包括諸如俄帝國、德意志帝國、日本帝國等。這種情況下,不能簡單地認爲是封建主義打不過資本主義的結果,而是滿清統治的腐敗無能導致了民衆對清廷的失望和背叛。當八國聯軍攻入時,北京民衆以爲又是官府藉機屠殺自己人,因此紛紛逃離。最終的事實證明,滿清並非民衆的守護者,而是壓迫者。因此,當外來侵略者進入時,部分民衆甚至替侵略者挑擔幫忙,以求生存,這種反應並非出於缺乏愛國情懷,而是對清朝統治的極度失望和反感。

事實上,清朝初期並沒有真正繼承明朝的文化遺產和發展動力。相反,通過高壓統治和對漢族文人的打壓,清朝破壞了原有的文明體系,阻礙了社會的進步。戰爭、苛政和社會動盪讓中國人民失去了往日的繁榮與自信,與其他東亞國家相比,這種文明傳承的中斷導致清朝在近現代史中飽受詬病。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在科技、教育和社會改革等方面都遠遠落後,這也加劇了其在面對西方崛起時的無力感。

所以,明清之交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關鍵節點。滿清統治的失敗在於它未能繼續和發揚明朝的文明成就,反而通過強制性手段和文化限制,讓中國人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壓迫和落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