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華政策變奏曲

(合成圖/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宣佈退選的決定,使美國外交政策的拜登樂章提前奏響尾聲。即使拜登的任期到明年1月方止,但匈牙利總理奧班、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都已開始和仍是在野之身的共和黨候選人川普互動,並進行實質性的政策意見交換。這一情境雖使拜登政府難免尷尬,卻也映照出國際要角在潮起潮落中的盤算現實。

綜觀拜登任期,在與臺灣切身相關的中國政策上,拜登上臺後便剎停了川普首個任期最末,在蓬佩奧等人主導下近乎狂飆式的言詞行止,逐步凝結成「五不四無意」的對華戰略保證。

這些中美關係的「護欄」,仍可謂達成拜登政府儘量避免讓「與中國的激烈競爭轉化爲衝突」的核心目標。即使發生裴洛西訪臺、氣球事件等插曲,加之俄烏戰爭導致的北約體制和冷戰思潮全面復活,造成中美在諸多地緣問題上的對立。但在雙邊層面,中美經濟金融工作組的建立、兩軍溝通機制的重新恢復,還有雙方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仍不失爲烏雲連綿中的幾抹「銀邊」。

如今,美國前景道分兩途。倘若賀錦麗臨危受命、接班成功,下屆民主黨政府料將展現相當程度的政策延續性。特別是賀錦麗擁有一部分印度血脈的傳承、政途起步又在與衆亞裔社羣有緊密互動的加州,她很有可能成爲一位具有強烈「印太視角」的美國總統。但她對美國與東亞關係圖景的想像,亦當非僅圍繞同中國的爭霸制勝、你死我活而已。

另一方面,賀錦麗偏西方左翼的形象和自由派選民基礎,使她對以色列在迦薩的轟炸行爲更爲敏感;若當選,她也將繼續鼓吹應對暖化和減碳議程。這可能使她同近來不斷展現調停中東意願,和自定2030/60減碳雄心目標的大陸,有更多的對話軸線可展開。

若川普再次當選,則端看下屆共和黨政府中,究竟是念茲在茲欲動員一切戰略資源,謀求圍堵甚至要「擊潰中國」的一派人馬佔上風;還是由副總統候選人範斯及背後的矽谷科技圈金主彼得‧蒂爾、馬斯克等人舉薦的溫和孤立主義者取得關鍵位置,並實踐他們警惕美國在海外過度投射力量、造成國力浪費的思考。

而當年主導貿易戰和其後中美談判的前貿易代表萊特海澤料將重返中樞,賡續他和川普具有高度共識的,以重商主義再鑄美國製造業榮景、重建殷實工人階層的事業。但歸根結柢最有決定性的還是川普本人在討論臺海問題的思考底色──即反覆考慮臺海潛在戰場與美國本土相距遙遠的現實,以及不欲讓臺灣在防務上免費「搭便車」,還念茲在茲要分食臺灣半導體榮景的交易型政治家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