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政策成爲歐美各國的心病

必須說,不僅很多歐美政府對中國日漸敵對,中國在很多歐美國家民間的口碑也不是很好。

中國人曾經很在乎,現在不在乎了,但不改變中國在歐美不討人喜歡的現實。

這裡有歐美的文化傲慢的原因,也有歐美媒體惡意抹黑的原因。在中國在經濟上和政治影響上日益崛起的現在,中國礙了很多人的事,更是砸了很多人的碗。

美國對中國ICT的圍堵與其說是國家安全原因,不如說是科技和產業高地原因。歐洲對中國電車的封堵則直接是出於害怕競爭。

但中國畢竟崛起了,對美歐的倒行逆施不再逆來順受,而且中國的反擊很刁鑽,直擊美歐的軟肋。

這使得很多國家的對華政策成了心病。一方面,對華強硬成爲政治正確,甚至是拉選票的着力點。

另一方面,對華關係太糟了,中國的反擊也弄得各國很難受。弄到最後,對華強硬可以拉選票,但關係凍僵可能丟執政。

澳大利亞的莫里斯是第一個,日本的岸田是第二個,韓國的尹錫悅不知道是否會成爲第三個。

澳大利亞上躥下跳時,知道中國不會拿鐵礦砂開刀,以爲可以有恃無恐,結果中國拿小麥、大麥、龍蝦、葡萄酒開刀。

在表面上,澳大利亞通過鐵礦砂出口依然賺大錢,轉手補貼農民不是多大的問題,但補貼與盈利還是不可相提並論。

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亞獲益的礦工和老闆少,受害的農民、漁民、酒莊主多。

中國的打擊面按錢算不大,按人頭算很大,實際收效大大超過貨幣價值。在大選中,莫里斯的中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敗選的因素。

安倍是日本近年來最“狡猾”的首相,既熱衷上躥下跳,又善於在適當的時候放軟身段。

岸田放大了安倍的上躥下跳,但不懂得放軟身段,還以爲抓住美國可以解決日本的一切問題,結果因爲黑金醜聞、經濟乏力和執政乏績而民調跌到20%的危險線,被迫辭職,否則就要被辭職了。

中國因爲福島核廢水排放而禁止日本水產進口,日本人免籤待遇在新冠後遲遲沒有恢復,對華出口也低迷。中國政策不是岸田下臺的主要因素,但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馮德萊恩不是選出來的,但她面臨同樣的難題。

在電車問題上向中國發難符合歐盟的政治構想和法國等國汽車工業的經濟利益,但當中國反制的大刀揮向歐盟酒類和乳製品(可能還會有更多)的時候,法國、意大利、愛爾蘭、德國都感受到深深的寒意,各國政府受到的農民壓力最後必然回傳到布魯塞爾,迫使中國電車在歐洲生產的設想也未必兌現。

在“初投”時,西班牙贊同,德國棄權;現在桑切斯到中國來了,回去就說需要重新考慮,德國趕緊附和,意大利的梅洛尼來也是說軟話。

接下去的“終投”不知道是否會有變數,但至少這一票投得很沉重。對了,歐盟決定推遲投票,沒有說明原因,有消息說,歐盟從很確定能通過到不確定了,需要更多時間“做工作”。

挪威直接宣佈,不是歐盟成員,不跟,儘管挪威在幾乎所有政策方面都與歐盟保持一致,屬於非成員成員。

加拿大也開始受到壓力。加拿大對華出口以農產品爲主,油菜籽實質性禁運是很大的打擊。在孟晚舟事件之前,每年春夏之交時,Alberta大地一片金黃,油菜種得那叫一個歡。

之後很多年緩不過來,現在都沒有恢復到之前的水平,又要再受一輪打擊。不種油菜可以種小麥,但小麥不賺錢啊,要不誰還種油菜,成本高,伺候和收割還麻煩。

哈里斯還沒有當選,但對華政策方面似乎“謹言慎行”,不惜作爲特朗普明顯的攻擊把柄,也要抓一個“知華”的沃爾茲坐競選副手,有可能代表對華政策思維的調整。寸土必爭、每坑必跳已經弄得美國既有滿滿的挫敗感又很疲憊。

不管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中國越來越成爲繞不過去的存在。如果可以無視中國反制的影響,相信歐美各國都會“聽從民意”,大大增強反華態勢。

但中國的反制使得歐美社會在經濟上最脆弱的部分收到重壓,壓力最後必然以選票或者其他形式傳達回政界。他們只能一面大肆圍堵,一面高呼“不打貿易戰”。

既要對中國強硬,又不能使得對華關係陷入封凍,對華政策正在成爲歐美政府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