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西洋月刊》:印度想打造超巨型內河水網,但學界對此存疑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大西洋月刊》6月23日文章,原題:印度正在搭建巨型河流網絡以解決乾旱問題,但學界對此存疑 有的地區赤地千里,有的地區洪澇成災,印度一直在找尋平衡之道,如今他們的夢想即將成真?

百年大計連通水脈

印度即將開展一項百年大計,連通彼此相隔的大江大河,形成從喜馬拉雅山脈到阿拉伯海、孟加拉灣的大型水利網絡。內河聯網計劃一旦成功,印度國家水務局建設的30條運河將確保每年有29.18萬億立方千米的水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流動,數千萬公頃農田如久旱逢甘霖,水力發電也將得到進一步保障。專家稱,這項預計耗資1680億美元的水利項目“功在千秋”。

類似性質的水利工程全球各地都有。中國南水北調工程每年能讓數百億立方米的水資源橫跨1432千米。馬哈威利河流域的水利工程讓斯里蘭卡的食品安全和居民收入有了質的飛昇。專家表示,印度的內河聯網計劃也能帶來一定經濟收益,但代價是民衆居所流失和土地資源銳減。

質疑聲音不斷

然而,該計劃已然箭在弦上。印度水務局局長博帕爾·辛格稱,印度政府將該項目視爲重點民生工程,正在全力推進建設首條運河,其連接印度中部的肯河和貝特瓦河流域,項目的建設合同也即將簽署。不過,科學家和水利政策專家紛紛提出質疑,擔心政府並未對大規模水資源調動的潛在風險進行充分評估。

每年的季風期,印度部分地區的降水有1/4來自“循環降水”——一個地區蒸發的水以雨水形式降落到其他地區。專家說,大規模調動水資源將影響這一自然循環。研究數據表明,該項目會導致部分乾旱地區的9月降雨減少12%,這無疑將加重這些地區的用水壓力。專家稱:“該計劃的落腳點是假設各流域彼此獨立,一地的富餘水源可以補足另一地區;但它們實際上隸屬同一水體系統,局部變化可能帶來連鎖反應。”研究表明,目前人們普遍認爲水資源過剩的印度河流域,其降雨量正在逐年減少,這無疑讓該項目的價值更加存疑。

如今的印度內河聯網計劃始於1980年,其設想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紀。彼時,來自英國的灌溉工程師亞瑟·托馬斯·科頓提議將印度南部的主要河流連接起來,以改善灌溉效果、提升運輸的效率並降低成本。20世紀70年代,有人設想將印度兩條主要大河,恆河和卡韋裡河連接起來。多年來,政府在這項水利工程上的立場一直搖擺不定,直到2012年,印度最高法院開始敦促政府開展工程。但項目仍然擱置到了2014年。由於工期延誤,長達220.48千米的肯—貝特瓦運河建設預計將花費數年時間。非盈利組織“南亞水壩、河流和居民網絡”協調員希曼蘇·塔迦爾認爲,項目進度緩慢是合理的,但對透明度存在質疑。作爲最高法指定委員會的成員之一,他仍然無權訪問用於進行區域水資源情況判定的水文數據。

同時,首條運河建設更是將摧毀大面積的野生老虎保護區和約200萬棵樹。塔迦爾稱,該項目還可能會影響長吻鱷、禿鷲等物種的生存。

有替代方案嗎

印度水務局的辛格稱,政府正在對每一條運河的環境影響展開具體評估,以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他說,項目落地的最大挑戰在於確保各邦在水資源分配問題上達成共識。辛格樂觀地認爲,該計劃的有效實施將極大限度地解決印度的用水危機。該項目仍基本處於藍圖階段,許多水務專家都在敦促政府考慮雨水收集、地下水處理和作物多樣化等其他代替方案,以更穩健且經濟的方案妥善處理水務問題。(作者蘇施米塔·帕塔克,華澤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