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如何重塑“萬億京東”?
重新回到前臺的劉強東馬不停蹄,開始重塑京東,他一邊重拾京東的低價和物流兩大武器,一邊分拆上市擴充資本版圖。除此之外,他還會有哪些大招?
作者|喬珊珊
編輯|安心
重新回到前臺的劉強東馬不停蹄,他似乎要把“失去的三年”搶回來。
4月7日,京東宣佈,爲了更好地提升消費者購物的物流體驗,簡化商家的操作流程,細化商家的發貨考覈標準,將對承諾時效(Promise)功能進行升級。
升級後,京東第三方商家商品須在消費者下單後48小時內發貨,而且要向消費者展示商品/訂單的發貨及送預計送達時效;京東自營商品在消費者下單後須在24小時內完成發貨。
4月6日,京東宣佈推出新業務“雲倉達”,旨在提供全城送、半日達等服務,進一步提升用戶的物流配送體驗。
物流和低價是京東過去制勝的關鍵。如今,劉強東再次拿起這兩大武器。今年初,他一手發起價格戰,試圖用百億補貼重塑京東的低價心智。
除了改造電商業務,劉強東也在梳理京東的業務版圖,他隨手就拎出兩塊去衝IPO。3月30日,京東旗下京東產發和京東工業在港交所披露上市招股書。
如果一切順利,京東繫上市公司將達到7家。如果再算上去年底傳聞重啓IPO的京東科技,劉強東將集齊8家上市公司。在國內互聯網大佬中,能達到這個數量的屈指可數。
隨着京東資本版圖擴大,京東的“萬億時代”真正到來——淨收入和市值均過萬億。
1998年,25歲的劉強東在北京中關村起步,創辦京東。從0到萬億,期間是長達25年的奮鬥史。
在創業的第25年,知天命的年紀,劉強東重新迴歸。今天,“萬億京東”有了更多的資源,但也錯失了一些機會,面臨着更復雜的競爭格局和發展挑戰。
除了百億補貼、分拆上市,提升物流體驗,劉強東對京東的“重塑計劃”裡還有什麼大招?
京東基本盤:如何重拾增長?
什麼叫“萬億京東”?
早在2016年初,劉強東就給出過定義。他說,有兩個硬性指標都必須達到才能稱之爲“萬億京東”,一是集團淨收入超過10000億人民幣,二是集團的市值超過10000億人民幣。
2015年財年,京東淨收入1813億元,同比增長58%;當年京東市值最高超過5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00億元)。
2022財年,京東集團淨營收首次突破10000億元大關,達到10462億元。
2021年2月,京東集團市值觸及歷史高點,首次破1600億美元,也就是超過了10000億元人民幣。
圖片來源:同花順問財
目前,京東集團市值已經來到近三年低點。截至4月6日美股收盤,京東集團市值爲639.1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95億元)。同期拼多多的市值是910.74億美元,超出京東270多億美元。
這背後,營收佔比最大的“京東零售”增長乏力是京東集團面臨的一個核心挑戰。2022年,京東淨收入10462億元,同比增幅降至10%以下,爲9.9%。
尤其是京東零售的基本盤——自營零售,2022年連續三個季度增速不及預期,也遜於行業大盤的表現。
京東零售增速放緩,有來自同行的競爭,包括拼多多及電商新秀抖音電商的分食。但京東管理層認爲,京東零售增速放緩最根本的原因在其自身——逐漸失去了價格優勢。
所以,劉強東一開年就祭出價格戰,要用百億補貼重新拿回低價標籤。
今天,物流配送在內的消費體驗也成爲電商平臺比拼的核心要素。比如,日前天貓超市在杭州正式啓動半日達,快遞包裹從之前的次日達提速爲半日達。到今年底,天貓超市半日達將覆蓋全國20個城市。
當消費需求不足,電商平臺間的內卷不可避免。
除了京東,阿里也將“價格力”作爲今年淘寶天貓的五大戰略之一,目前已接連推出“五星價格力”、“99特賣頻道”等舉措。4月6日,拼多多宣佈投入10億,正式上線“百億補貼數碼家電消費季”,對包括手機數碼、大小家電等進行補貼。
當天天低價成爲行業常態,價格戰就變成了一種防守。京東要靠價格戰從對手那裡搶到增量並不容易。
要重塑京東,僅靠百億補貼和優化物流配送體驗是不夠的。
分拆上市背後
相比其它互聯網巨頭,京東率先開啓了“化整爲零”、分拆上市的進程。
2014年5月,京東登陸納斯達克,劉強東收穫第一家上市公司。2020年,京東集團在香港二次上市,達達在美上市,京東健康在香港上市。2021年,京東物流登陸港交所。
粗略算來,9年時間,京東系已經有了5家上市公司(包括2022年收購的德邦物流)。
隨着京東產發、京東工業和京東科技IPO逐漸提上日程,京東系的資本版圖將進一步擴大至8家上市公司。
京東集團爲什麼要分拆子業務獨立上市?
這不是劉強東忽然纔有的想法。2016年1月,在京東集團年會上,劉強東就提到:未來三到五年,除了集團在美國上市之外,我們希望打造2家以上的上市公司。
他稱,獨立子公司獨立上市的核心就是希望能夠重新激活團隊,能夠給團隊更多的自主權,把綁在各個部門每個同事身上各種各樣的繩索都打破。
京東金融(去年1月更名爲京東科技)曾是京東集團之後最有條件上市的獨立子公司。但隨着監管部門對互聯網金融的整頓,這塊業務的IPO一再延期。加上2018年劉強東遭遇“明州事件”,都導致京東系分拆上市較原計劃有所推遲。
分拆上市不只是激勵團隊,它還有助於讓各個獨立業務板塊的價值更加凸顯,向外界呈現一個業務更多元、更立體的京東集團。
大約從2018年起,國內互聯網公司紛紛發力ToB業務,並將之視爲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的船票,新增長的希望。
2018年,京東也全面開啓從“零售”向“零售+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的戰略轉型。隨着京東工業和京東產發衝刺IPO,京東的ToB版圖逐漸浮出水面。
目前京東集團財報中,京東物流、京東工業和京東產發是ToB版圖的主要構成部分。他們都圍繞“供應鏈”開展業務,都旨在用數智化的技術和服務提升客戶和產業的效率。
目前,他們在京東集團整個營收中佔比不大,但相比京東零售,增長強勁。
京東物流是京東集團第二大收入來源,也是京東集團目前收入規模最大的ToB業務。2022年,京東物流營收1374.02億元,在京東集團總營收中佔比13.1%。
京東工業2022年營收141億元,在京東集團總營收中佔僅爲1.35%。京東產發去年營收23億元,在集團總營收中佔比也非常小,只有0.2%。
總得來看,目前三大ToB業務在京東集團總營收中佔比只有14.7%。但在營收增速上都明顯高於京東零售業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京東增長的希望。
過去三年,京東工業的營收分別達到:68億元、103億元和14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到44.2%。京東產發在2021和2022年分別實現37.2%和190.3%的增長。
2021年Q1起,京東物流在京東集團財報中單獨披露財務數據,其增速也明顯高於京東集團。2019—2022年,京東物流最低增速31.2%,2020年甚至高達47.2%。同期,京東集團的增速均低於30%,2022年低至9.9%。
但此前,京東工業被放在了京東財報的“京東零售”板塊;京東產發則與京喜、海外業務和技術創新一起放在了“新業務”中。單獨披露招股書前,外界看不到這兩塊業務的增長情況。
不僅如此,單獨披露後,外界也可以更清晰地瞭解ToB業務的發展潛力。
以京東工業爲例,它聚焦工業供應鏈領域,致力於爲工業客戶提供跨場景、跨品類的全面工業品以及供應鏈技術與服務,助力客戶實現供應鏈全鏈路數字化轉型,降本增效。
在中國,它面對的是全球最大的工業供應鏈市場。2017年-2022年,中國工業供應鏈市場規模從7.7萬億元增長至10.5萬億元,複合年增長率6.4%。預計2022-2027年將以4.7%的複合年增長率進一步增至13.2萬億元。
目前,京東工業在中國工業供應鏈技術與服務市場是最大的服務提供商,同時在MRO採購服務市場排名第一。
未竟之事:國際化、技術化
如果說,過去10年來劉強東有什麼孜孜追求而迄今未竟之事,那一定包括國際化和技術化。
早在2014年1月舉辦的京東集團年會上,劉強東就說過,他心裡還有最後一個夢,這個夢實現了他也該退休回家抱孫子了。這個夢就是國際化。
4個月後,京東在納斯達克上市後。劉強東在內部信中再次強調——未來10年,京東要堅定國際化戰略,做成一家讓世界尊敬的流通企業。
自2015年開始,京東一直在探索國際化,並投入了大量心血,但總是求而不得,收穫寥寥。
京東在東南亞做了諸多佈局,包括2015年與當地合作伙伴合資成立京東印尼站(JD.ID);2017年推出海外市場免郵服務;2018年與泰國最大零售集團CentralGroup合資成立京東泰國(JD Central)。2018-2019年,京東還多次投資越南電商平臺Tiki,成爲Tiki第一大股東。
劉強東曾說,“希望京東在東南亞像在中國一樣成功。”8年過去了,劉強東的希望還是落空了。
在虧損了8年後,京東在2023年初宣佈將關停其在泰國和印尼的服務。在歐洲,京東也將只保留荷蘭的部分業務。
國際業務這些年爲京東貢獻的營收也很有限。2022財年,京東集團“新業務”(含京東產發、京喜、國際化等)共實現營收217.8億元,在集團總營收中佔比僅2.3%。
阿里國際商務板塊去年營收650億元,在總營收中佔比7.5%;國際商務增速在集團各業務中排名居前,虧損也在收窄。
Tiktok電商業務在全球增長生猛,據媒體報道,2023年其GMV目標是230億美元。
拼多多出海雖然較晚,但TEMU高舉高打,目前正在海外瘋狂開卷。
據媒體報道,京東在海外的最新戰略是,收縮電商,聚焦供應鏈基礎設施。但相比其它電商同行,京東的國際化可以說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在2017年年會上,劉強東一改過去豪情萬丈、志在必得的演講風格,他提醒在座的2000多名京東員工:“我們過去取得的所有成績、所有的成功到了該歸零的時候了,如果京東不改變,不重新認識自己,全面改造自己的商業模式,我們的好日子也就只有5到7年。”
未來12年,京東靠什麼?劉強東發出了“最強音”:技術!技術!技術!
從那之後,劉強東似乎成了一個“技術”的佈道者,在他的每次公開演講中,“技術”幾乎都是繞不開的話題。
在實際行動中,劉強東有多重視技術?2013-2022年的十年裡,京東共投入了930億元研發費用。
具體來看,2013-2018年,京東每年的研發費用額同比增幅幾乎都在50%以上;劉強東提出向技術轉型後的2018年,京東的研發投入較2017年猛增82.6%,研發費用率也達到歷史高點的2.6%。
不過,2019年-2022年,京東研發投入增速明顯且持續放緩,從2019年的20.4%降至2020年的10.47%,最近兩年的增幅已降至個位數。
過去兩年,全球科技公司遭遇低谷,降本增效成爲他們不約而同的行動。不過,科技公司們也紛紛表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再降不能降研發。
相比較來看,同樣是電商平臺,京東過去兩年的研發費用率低於阿里、拼多多和亞馬遜。
投入不是目的,效果纔是關鍵。當鉅額資金被燒掉,技術多大程度上驅動了互聯網公司的業務?
這其實很難有量化的數據。雲業務可以看作是互聯網公司對外呈現技術實力並將技術變現的重要載體。雲業務均已經成長爲阿里巴巴和亞馬遜的第二大收入支柱。
2016年4月,京東雲正式對外開放公有云服務。它也曾被定位爲電商、物流和金融科技之後京東的“第四駕馬車”。
但過去6年,京東雲兜兜轉轉,調整不斷,貽誤發展時機。Canalys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Q3,前四大雲廠商(阿里雲、華爲雲、騰訊雲和百度雲)在中國雲計算市場佔比80%,京東雲與他們還有較大的差距。
2021年3月,京東宣佈將京東雲和AI京兩項業務剝離轉讓給京東科技,合計轉讓價157億元。自此,京東雲和AI業務也不再並表到京東集團。
從京東物流到京東工業和京和東產發來看,京東在零售基礎設施領域有獨特的技術積澱和優勢。但今天,京東依然是一家“強零售”的公司,它還需要繼續用技術武裝自己。
尤其是在ChatGPT橫空出世,人類走到AI發展的重要歷史關口,能否跟上甚至引領技術潮流將決定一家公司的命運。
要重塑京東的劉強東,會在國際化和技術化方面放出什麼大招呢?這很值得期待,這也是京東必須要補齊的短板。
合作平臺
澎湃|第一財經|南財號|界面|華爾街見聞|36氪|鈦媒體|虎嗅|雪球|富途|東方財富財富號|騰訊|新浪|本站 | 搜狐|大風號|頭條號|百家號
內容轉載:文末留言或後臺發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