瑠公圳復興計劃 尋找城市裡水的記憶
圖文/非池中藝術網每座城市都有一條偉大的河川。遠古時代的兩河、恆河、黃河、以及尼羅河,分別孕育了世界四大古文明,非池中藝術網最新專題報導「瑠公圳復興計劃」,深度探索臺北市裡水的記憶。
清朝時期的臺灣,郭錫瑠先生引進新店溪的水源,興建水利系統「瑠公圳」,灌溉了大臺北地區的農田,見證了臺北農業時代的發展。但隨着社會型態的改變及自然環境的變遷,瑠公圳已經失去了原有的農業灌溉功能,但讓瑠公圳重見天日仍是許多人的夢想。擁有最長地面景觀的新店區,受到環境美化工程的重視,也進行一連串自然地景覆育。然而,這裡還有一個非列管眷村的「歷史遺留問題」,成爲文化地景保留的一大難題。1949年百萬軍民播遷來臺。當時眷村無法負荷龐大的居住需求,政府默許軍人在公有地自行建造房屋,隨着時代演變,這些眷村成了法律不容的「違章建築聚落」。
雖然力行路上的眷村即將被拆除,無法留住也無法再現當時的瑠公圳畔眷村風光,但我們仍舊可以從中得到機會思考文化地景保存的可能性。另一地景保存的例子在臺北市大安區的大學裡,有一羣居民自發性發起瑠公圳綠美化工程,這段只有30公尺長的小溪流是臺北市市區僅存的瑠公圳地面遺蹟。運用太陽能建立水循環淨化系統,改善了水質,讓瑠公圳重新展現生命力,成爲戶外生態教室。城市的獨特性來自生態環境與人文景觀的交互作用。經濟高速發展的臺北市,擁有高樓大廈和運輸系統等當代文明建設。但氣候變遷讓現代人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回過頭來探詢文化的根,試圖從瑠公圳的歷史經驗裡,找到城市和水的共生方式。
非池中陪着你 藝術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