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正/自由經濟區是救臺灣的唯一選項嗎?
▲圖爲高雄港,自由經濟區一般設在口岸或國際機場附近的一片地域。(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林忠正/經濟學博士,曾任立委、金管會委員、民進黨副秘書長、中研院研究員、臺大教授。
自經區的議題隨着韓國瑜的聲勢高漲,已經成爲臺灣現在最夯的顯學。小英政府和民進黨目前視自經區爲洪水猛獸,韓國瑜和國民黨則認爲,自經區是救臺灣的唯一途徑。雙方攻防的炮火相當猛烈,但是民衆大概會覺得雙方賣臺和救臺的論述,似乎陷入了雞同鴨講的混戰之中。但是,我們可以確定,自經區一定會成爲總統候選人交鋒的重大議題。
五花八門的自由經濟區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自由經濟區是指本國海關關境中,一般設在口岸或國際機場附近的一片地域,進入該地域的外國生產資料、原材料可以不辦理任何海關手續,進口產品可以在該地區內進行加工後復出口,海關對此不加以任何干預」。
目前,自由經濟區的設立和發展已成爲許多國家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舉措。其科目繁多、規模不一,常常令人眼花撩亂,但主要可分自由港(免進、出口關稅的港口,例如香港)、自由貿易區(例如高雄自由貿易港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例如楠梓加工區)、過境區、自由邊境區、科技工業園區(例如新竹科技園區)、等。
不管如何,自經區就是利用租稅減免的誘因、特殊的法令、以及行政的便利措施,吸引資金、人才、及技術,帶動國家的經濟發展。換句話說,自經區就是政府運用特別手段,讓一個特定區域擺脫國家目前內部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法令、稅賦、等因素,目的是建立具有出口競爭力的產業,進而帶動全國的經濟發展。但是,如果產業競爭力的問題不是來自國家內部因素,而是來自外國的關稅或行政措施等貿易障礙時,自經區的經濟效果就相當有限了!
無論哪一種自經區都不能扭轉檯灣在國際市場的不利處境。臺灣目前對外最重要的是無法加入鄰近區域的多邊自由經貿組織,而取得公平的競爭地位;例如,東南亞國協(ASEAN)、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美國、歐盟、美國、歐盟、日本、澳洲、加拿大等國組成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CPTPP)、中國用力推動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RECP),臺灣都還不得其門而入。
臺灣若短期內不能參加多邊組織,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就變得非常重要了,但是臺灣和歐洲、美洲、日本等主要貿易伙伴之間,都還未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所以,臺灣在國際貿易競爭上一直處於不利的地位。現在臺灣最需要的工作應該是卯盡全力,努力和各國簽訂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保護臺灣產品的在國際市場的公平競爭地位!
自經區無法改變來自外部的貿易障礙
即使高雄設置了自經區,對外也不能改變臺灣產品出口的不利地位,因爲雙方沒有免關稅協定,貿易對手國家不會因爲是臺灣的高雄自經區產品而給予關稅減免的優惠待遇,包括從中國來料加工的農食產品,也不會享有特殊待遇。甚至在美中貿易大戰方興未艾之際,推動中國農產來料加工再出口的做法,可能還會帶給臺灣不少麻煩!
除非高雄自經區走回頭路,大量引進亷價的外籍勞工,降低生產成本纔可能抵銷被課較高關稅的不利因素。或者,高雄自經區能發展出具有特色的高科技(或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聚落,就比較不會受到關稅面的負面影響。如果目的是後者,也不必再設自經區了,因爲目前科技園區的法規也夠用了,只是需要正確的產業發展政策!
自經區之外,臺灣還有什麼選擇?
目前吵翻天的「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特別條例」基本上是國民黨根據韓國瑜在高雄的競選政見,日前在立法院所提出來的草案。基本上是以馬政府時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爲基礎,以鬆綁相關法規,搭配租稅的減免爲手段,吸引國內、外的投資。新版納入了一些原本不能開放的項目,範圍從製造業擴大到農業加工、以及服務產業的開放,包括智慧物流、國際醫療、金融服務、和教育創新等產業,幾乎無所不包,就是要有別於以前的「加工出口區」和現在的「科技園區」!
在服務業方面,目前自由貿易港區和航空城已經都可涵蓋智慧物流的業務。臺灣是需要更爲開放的國際醫療制度和國際金融服務、甚至教育制度都需要國際化。這些開放都需要法令的修改,當然我們可以用一個「自經區條例」,在自經區內做一個原則性的授權,然後邊做邊改。另外一個做法就是,擴大政府在「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的觀念,將沙盆遊戲的創新理念應用到醫療和教育產業的領域裡,不必侷限在一、兩個自經區內,而是讓全臺灣各地的民衆都可以參與這個創新和改變的機會,經濟的成果纔會雨露均霑!
熱門文章》►美國情報政策文件遭致錯估
►看更多【林忠正】專欄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