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私募鉅額贖回“疑雲”

近日,一家量化私募大廠的公告不脛而走,傳遍相關渠道。

公告顯示,該私募機構下的私募量化基金出現了“鉅額贖回”。

當下的市場已經基本企穩向上,在這個當口,私募量化產品何以突然出現的“贖回”情況?

這背後是機構的問題還是產品的因素?

這究竟又是怎麼回事?

公告“鉅額贖回”

據悉,公告“贖回”的是一家總部位於北京的量化私募,涉及的產品曾於今年3月初打開申購贖回,但之後很快披露經歷了鉅額贖回。

公告顯示,該私募產品本次淨贖回申請份額爲559萬份,基金淨贖回申請份額爲上一工作日基金總份額的27.72%。

按照該私募基金合同規定,“單個開放日中,本私募基金需處理的淨贖回申請份額超過本私募基金上一工作日基金總份額的20%時,即認爲本私募基金髮生了鉅額贖回”。

由此,該機構認定發生了鉅額贖回。

歷史業績平平

從本次贖回的產品看,該產品最初成立於2021年11月底,運營至今接近兩年半,期間屢屢低於面值。

雖說在市場的幾輪急速回撤期,都沒有大幅跌破面值,但終究投資者少有正收益的“開心日子”。

不過,在公告發生鉅額贖回後,該基金的業績倒是有所表現。

截至3月29日,上述北京私募的產品淨值爲1.0294,創下成立以來新高(下圖)。

策略“溯源”困難

僅僅根據產品淨值走向,比較難判斷基金的策略“深淺”。

公告資料顯示:“涉事”產品主打的策略爲多資產策略,這是近年在量化圈方興未艾的“熱門策略”。

這通常指基金經理的量化策略應用範圍較廣,敢於涉足股市、債市以外的品種,比如期貨、黃金、商品期貨、衍生品等各品類。

但同時,持續的累計負收益,似乎顯示(至少在這個產品的管理上)該基金經理未能實現其他量化機構那樣相對較高的超額收益能力。

“阿爾法”還是“CTA”?

這隻量化基金的管理人是中國最早一批進行量化投資的私募,創始成員有華爾街機構從業背景。

運作報告中,管理人自稱產品是股票阿爾法與期貨CTA策略的結合。

通過前者涵蓋交易量和流通市值最大的2000只股票和股指期貨,後者投資商品期貨及金融期貨,倉位分配比例通常爲4:1。

運作報告還提及一個細節:混合策略中資金實盤股票持倉平均佔用50%-60%,股指期貨保證金佔用15%-20%,商品期貨保證金佔用10%-15%。

從同行管理的產品看,通過選股來獲取阿爾法的量化策略在前幾年應該表現不錯,但CTA策略確實有類似“幾年不開張”、“開張吃幾年”的前例。

這倒和該基金的歷史表現有點“不謀而合”。

“止損”設置引發討論

此外,該私募產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管理人將預警線設置爲0.9元,止損線爲0.88元。

這相比其他同類產品明顯設置的相當“嚴苛”。

通常量化行業其他頭部機構的不少產品,清盤線要麼不設置,要麼設置在0.75-0.8元附近。

把止損和警戒線設置在0.88和0.9元,意味着基金經理可能在0.95~0.96一線就要進入“護本”的“非常規操作”。

這給基金經理造成了很大的考驗。

無獨有偶

對於這傢俬募而言,超“高”止損線並非個別現象。

這傢俬募在第三方平臺上的打榜產品,同樣主打複合策略,近兩年的淨值收益爲4.30%,相對於滬深300的超額收益達到17個百分點。

但觀察淨值曲線,該打榜產品的淨值大多數時候在1元淨值上下“波動”,脫離於同期權益市場的大起大落。

這種“防禦至上”的淨值表現,可能也與其高止損線的設置有關。

產品資料顯示,打榜產品的預警線和止損線分別爲0.92元和0.90元,更加嚴苛。

“攻守”很難“兼備”

作爲一傢俬募基金管理人,通過設置高水位止損線,來緩解和安撫客戶對回撤的緊張。這樣安排的動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過於嚴苛的止損線,直接導致的後果是基金經理投資“展不開手腳”也是現實。

以前述的私募機構爲例,其超額收益主要來自於“跌的少”,而非“掙得多”。

這對投資人的長期利益是否有利,實在是個值得探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