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星期人物》從礦工到暢銷作家 破紀錄神劇《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
中國近來最夯的反貪腐神劇《人民的名義》在昨晚迎來了大結局,收視率也創下中國國產電視劇十年來的新高,單集收視直接飆破7,整部劇的網路點擊量更是超過170億次,儼然成爲2017年最火紅的電視劇。而這樣空前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歸功於的該劇原着小說作家、電視劇編劇周梅森,他挾帶着這部神劇的熱潮,再次走進中國觀衆視線之內,他早期出身煤礦工人的經歷,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作品中秉持着反映社會、政治現實的精神,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更因此晉身中國最暢銷的作家之一。
儘管《人民的名義》的主題並不是非常創新,反貪腐題材的電視劇在中國已經流行十多年,也沒人能想到這種題材能夠再次引發如此熱烈的迴響,不過身爲最大功臣的周梅森卻不覺得這部劇有多了不起,在面對近年來多是穿越劇、古裝劇等題材的電視劇當道,他表示:「只是因爲現在的影視作品離人民的生活太遙遠」,才讓這次能真實反映出現實生活的作品,能夠引起觀衆的共鳴。當然面對自己的如此火紅,他也開心透露能在人生的60多歲還能當一次「網紅」,還是不錯的。
現年61歲的周梅森,1956年出生於江蘇徐州,成長過程正逢19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曾一度因學校關閉而失去上學的機會,直到14歲他才重回學校就讀國中,同時也兼職煤礦工人,當時整天辛苦工作半個月只能賺到9塊錢(約新臺幣45元),但這都沒有讓周梅森放棄對文學的喜好,他透露自己的文學啓蒙來自《巴爾扎克傳》,他在文革期間第一次接觸這個作品,儘管破舊的書刊少了數十頁,甚至連書名他都不知道,但他的文學夢卻被書中巴爾扎克的狂語:「拿破崙用劍未完成的事業,我要用筆來完成它」的狂語給點燃。
1987年周梅森正式走上了作家的道路,他發表的第一作品《沈淪的土地》便是在描寫煤礦行業故事,當時他邊翻字典邊寫作,也是從那時開始他爲他現實主義的作品特色打下基礎,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不斷前進的時代巨輪融合,他也曾說過自己「始終是個在場的作家」,也是這樣的精神,讓他日後的作品因真實反映出社會的真實面目,而備受讀者的喜愛。
至於周梅森的作品開始涉略政治小說,是因爲一次回鄉所遇到的契機,1994年徐州地方政府打算集資拓寬道路,但卻被當地民衆認爲是勞民傷財,甚至有人想因此狀告負責計劃的官員,周梅森也在這場爭議中,意外獲得機會和官員見面,事後更因此被邀請以作家的身份到市政府臨時任職副秘書長,憑藉着這一年的官場體驗,讓他更加了解政府的運作,也讓他開始寫了一系列的反腐題材政治小說,包括《人間正道》、《天下財富》、《中國製造》、《至高利益》、《絕對權力》和《國家公訴》等。
至於《人民的名義》則是2年前經最高人民檢查院影視中心的約稿下,周梅森將過去未出版的稿子整理後,再重新架構而成,他甚至爲了這個劇本跑到南京檢察院去了解檢察官的工作,翻閱過去的案件、卷宗,甚至還到監獄和被判貪污的前官員訪談,他也因此有很多感悟,他曾表示很少有官員是一上任就貪污,都是因爲後來的一念之差,而害得自己家破人亡。周梅森也表示這部劇「既不是一部簡單的反腐劇也不是一部簡單的行業劇,這部劇中有我幾十年的積澱,有我對政治、社會、生活的觀察」,可見他對此劇的用心。
這次破紀錄的神劇《人民的名義》不僅在中國引發廣大的迴響,更是一路紅到海外,英國媒體BBC更是形容此劇是中國版的《紙牌屋》(House of Cards),該劇也是描述政治的黑暗面,在2013年於美國開播時引發熱烈討論,不過也有人覺得這個比喻不夠精準,他們認爲兩國的政治制度無法擬比。不過由此可見,觀衆能將故事發生在虛擬地區的戲劇和現實的政治環境做連結,如同周梅森曾說過的,「這部作品就是要反映中國當前的政治、社會生態」,可見這個理念被觀衆深深感受了,無論是在劇中在貪官家打開冰箱、掀開牀單滿滿現金的情節,還是最紅的角色「李達康」都備受討論。
如今周梅森憑着這部劇的成功,再次備受大衆的關注,這部劇也讓他名利雙收,根據4月公佈的年度作家收入排行榜中,周梅森以人民幣1,400萬(約新臺幣6,087萬元)的版稅名列第11名,而他也透露目前該劇正在籌備電影版,影迷們可以期待在大熒幕上看到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