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青年-臺灣親日悄悄質變兩岸關係
筆者在武漢的同學師長,不少都對臺灣有着深刻的感情。他們研究臺灣多年,對臺灣政治與法律進展相當關注。這些法學專家雖然在一中主張上絕不讓步,但是相較於大陸對臺鷹派高唱的「實力論」,他們卻是主張用「法制論」來解決臺灣問題。他們深知臺獨是絕不可能討論的選項,但也不會希望臺灣真的受到「地動山搖」的嚴重傷害。
筆者的大陸同學,對於臺灣的「天然好感」也是相當濃厚的。他們對於臺灣能「投票選領導人」以及「讓官員對人民低頭」印象深刻。相較於大陸官員慣於高高在上,還動輒發出「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人民說話」之類的「雷人雷語」,臺灣的「官不聊生」很能替他們紓壓。
探究其根源就在於大陸官員自認其權力源自於黨及國家,而非人民授予,因此官員「看上不看下」。在這種官場文化下,年輕人相對重視官員是否能聆聽人民的聲音,甚於官員的行政能力。
對大陸年輕一代來說,除了廉潔高效外,更在意如何讓公務員敬畏憲法與法律的權威性,並讓他們學會尊重百姓的需求。臺灣自解嚴後的各種公法大規模修正,最終成功讓權力被限制在名爲「法治」的籠子中,是許多大陸法學家所追求的目標。故大陸法律界親臺派衆多,其來有自。
既然大陸知識界普遍對臺有好感,那爲何近日大陸政府對臺論調卻愈來愈嚴峻了呢?重點在於臺灣現今充斥着一股「想當外國人」的歪風,《灣生回家》只是其中一例。許多臺灣人對於二戰日本軍國主義的無知與失智,甚至想加以美化。
臺獨思潮竟建基於美化日本帝國──這在二戰後就被世界主流認爲反人類的政權,就算排除中華民族主義的影響,這種論述又怎能獲得大陸知識分子的共鳴與認可?
儘管在臺灣有此逆流,但我在北京、南京、香港等地參訪時,還是發現有不少臺灣年輕一輩,爲了創業,爲了生活,在當地打拚。他們知道自己的優勢,也知道「兩岸一家親」,大陸對臺灣人是毫無保留的敞開市場,並提供各類創業資源,提供各項幫助。他們大多也都感受到大陸人對臺灣,那種可能有些減損,卻依舊存在的純粹善意。如果臺灣政府與人民,能夠理解到這一點,重新連結兩岸人民的情感,真正的和平纔會到來。
(作者爲武漢大學兩岸與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