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傳遞的非遺之美,山南也有,來這座小鎮帶走一條“彩虹”吧!
時隔三年,李子柒以“非遺大女主”的身份迴歸
11月12日,她發佈了一條用“雕漆隱花”的
非遺技藝翻新舊衣櫃的視頻
火速衝上各大平臺熱搜第一
這無疑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只有真正熱愛並尊重自己的文化
才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
也應該更加珍惜身邊的文化遺產
共同努力保護好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爲西藏文化的發祥地
山南擁有璀璨多彩的非遺文化
今天,山小南要爲大家介紹
一項寶貴的西藏非遺文化
--傑德秀邦典
有這麼一首古老的歌謠:
如果你要出門
請不要忘記繫上那美麗的邦典……
Tips
沿着線路打卡傑德秀古鎮,收集山南特色人文印章,領取等級證書、山南文創、酒店民宿好禮:
Part 01
傑德秀
“邦典之鄉”的傳奇古鎮
傑德秀鎮距離貢嘎縣 17 公里
作爲西藏曆史八大古鎮之一
這裡自古以來因生產民族手工業產品而聞名
全區乃至國外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邦典
也因此素有“邦典之鄉”的美譽
在這個充滿歷史韻味的古鎮中
傑德秀格桑圍裙農民合作社
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
閃耀在民族手工業的星空
傑德秀古鎮,被譽爲 “邦典之鄉”
邦典,這種色彩斑斕
線條優美的藏式圍裙
猶如天上的彩虹般絢麗多彩
是西藏女性穿着藏裝時的重要裝飾
具有悠久的歷史
而傑德秀格桑圍裙農民合作社
則是這片 “彩虹” 的孕育之地
走進合作社,彷彿踏入了一個色彩的世界
一臺臺傳統的紡織機安靜地佇立着
彷彿在訴說着古老的故事
工人們的雙手如同靈動的蝴蝶
在紡織機上上下翻飛
那熟練的動作,是歲月沉澱下來的技藝
更是對這門非遺手藝的熱愛與堅守
一根根毛線在他們的手中交織、穿梭
漸漸變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圖案
那鮮豔的色彩、細膩的紋理
讓人不禁爲之讚歎
Part 02
傑德秀格桑圍裙農民合作社
從家庭小作坊到民族手工業典範
合作社最初是格桑和妻子嘎日的
一家手工家庭小作坊
2002-2006年
格桑和妻子嘎日的手工小作坊
招收當地困難女工
但因規模小銷量差,格桑四處找銷路
靠薄利多銷有了固定直銷戶
2007年擴大廠房創辦圍裙廠
2011年改名爲合作社
格桑去世後,嘎日和女兒丹增卓嘎繼續經營
在政府支持和員工努力下
合作社規模逐漸擴大
形成了目前
廠房6600餘平方米、4個車間
45 名職工、固定資產150餘萬元
年收入 80 餘萬元
職工月均收益達
3500餘元的良好局面
合作社每年都會慰問當地貧困戶和養老院
爲貢嘎縣實驗中學職業班免費提供學習環境
助力脫貧攻堅
每年爲周邊婦女提供至少兩次
爲期一個月的免費編織技藝培訓
平均每年爲60多名婦女提供就業崗位
每年帶動和促進周邊羣衆增收約23萬元
實現產業與脫貧、振興的銜接
Part 03
非遺傳承
守護邦典織造技藝的火種
傑德秀格桑圍裙農民合作社
是藏族邦典織造技藝
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的重要力量
邦典制作需經過剪羊毛、洗羊毛、捻線
放線、染色等十幾道精細工序
合作社成員們堅守傳統
堅持使用天然染料
使邦典顏色鮮豔、持久
且不縮水、不褪色
每一條邦典都凝聚着
工匠們的心血和對傳統工藝的敬畏
作爲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習基地
合作社積極培養邦典織造技藝傳承人
通過定期的培訓和實踐
越來越多的人掌握了這門技藝
爲邦典織造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讓這一古老技藝得以延續和發展
Part 04
文化傳承創新
讓邦典在現代綻放新光彩
合作社積極參與各類展會和文化活動
如北京博覽會、藏博會等國際性展會
通過現場展示、技藝表演等方式
向世界展示藏族邦典織造技藝的獨特魅力
提高了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傳承傳統的同時
合作社也在不斷探索創新
年輕的負責人旦增卓嘎
作爲邦典編織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積極引入新的設計理念
她帶領團隊嘗試將現代元素與
傳統邦典圖案相結合
設計出了多款具有邦典特色的文創產品
合作社突破傳統
將邦典元素與現代生活用品相結合
開發出抱枕、帆布袋等衍生產品
這些產品既保留了邦典的獨特圖案和色彩
又滿足了現代生活的需求和審美
爲邦典拓展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在傳承傳統邦典圖案上大膽創新
在色彩搭配上更加新穎
圖案設計融入更多現代元素
使邦典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時
更具時尚感,符合現代審美潮流
傑德秀格桑圍裙農民合作社用實際行動
讓這“彩虹”般的邦典在現代社會中繼續閃耀
成爲山南不可多得的寶藏非遺
來到這裡,不妨帶走一條“彩虹”
將這份獨特的文化帶回家
一座古鎮
盛產彩虹般的圍裙
美麗的傑德秀圍裙是藏家美女的最愛
如果你要出門
請不要忘記繫上那美麗的邦典……
在傑德秀
這首古老的歌謠還在繼續傳唱着……
編輯|普布卓瑪
圖片|卓嘎虹品牌 肖楓 貝爾 中國西藏網
校對|巴桑卓瑪
審編|李永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