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深刻把握建設文化強國的使命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本質特徵、根本任務、時代特點、歷史使命等,就文化建設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重要論述,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把文化建設置於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三個自信"的基礎上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新時代我國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創造中華文明新輝煌的信心和決心。黨的二十大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並從戰略和全局上進行了統籌設計規劃和系統安排部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系統地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應該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回答了什麼是文化強國、爲何要建設文化強國、如何建設文化強國等重大問題,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規律認識達到了新高度,爲新時代新徵程全面深化改革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瞭前進方向。
爲國家立心民族立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舉旗幟,就是要高舉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重大命題。文化領導權本質上是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決定着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是"爲國家立心、爲民族立魂"的重要工作。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堅決捍衛黨的文化領導權,掌握信息化條件下輿論的主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廣泛凝聚社會共識。聚焦"兩個大局"和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戰略,守住黨的文化工作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大力培育和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黨的創新理論與人民羣衆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把思想輿論陣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
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決定了堅持馬克思主義根本指導地位的極端重要性。中國共產黨成立百餘年來,立足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際,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握社會發展規律,堅持固本培元與守正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產生了一個又一個理論成果,實現了一次又一次歷史性飛躍,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無論世界風雲如何變幻,無論各種思潮如何涌現,"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依然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指導思想,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都不能有任何偏離和動搖。在新時代,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從根本上說,就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
匯聚人民強大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把全黨全國人民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更需要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共識。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爲。
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念好"深、實、細、準、效"五字訣,強化問題導向、聚焦影響改革發展領域,傾聽羣衆呼聲,深入瞭解痛點,摸清發展難點,既"身到"基層、又"心到"基層,念"民之所憂",行"民之所盼",發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的優良作風,出實招、辦實事、解難題、暖民心、促發展,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關係,將"問題清單"變成"滿意答卷",以"實幹"助民生,以"溫度"聚民心。
解決好人民羣衆的"急難愁盼"問題。隨着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層疊交織,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社會熱點表現出很多新的特點。民生與民心相連,民心與國運相關。針對羣衆切身利益問題,要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把羣衆冷暖放在心上,多做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用心"服務羣衆、"用情"貼近羣衆、"用力"解決實際問題,不唱高調、說大話,不斷增強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
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伴隨着互聯網迅猛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爲意識形態鬥爭的主陣地、主戰場和最前沿。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深入分析新形勢下互聯網的傳播特點和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不斷推進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載體渠道、機制創新,深入把握新媒體跨時空、大容量、開放性、交互性等傳播特點,用好平臺、聚合資源,堅持正能量,唱響主旋律,以正能量產生大流量,以大流量帶來強效果。構建網上網下同心圓,鼓舞人心、振奮精神,提高用網治網水平,凝聚起億萬網民的磅礴合力,團結一心朝着既定的宏偉目標向前奮進、闊步前行。
培養擔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青少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由於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踩實踩穩人生第一級臺階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持久性、歷史性和複雜性等特點。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必須要有"滴水穿石"的勁頭和久久爲功的精神,堅持在"長"上着眼,"常"上發力。構建協同育人格局,形成家、校、社多位一體育人平臺,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齊抓共管機制,打造學校文化育人主陣地、家庭品德教育主戰場、社會實踐教育大舞臺的育人格局,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最大公約數",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標識,也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抓好"五史"宣傳教育,建好用好紅色基因庫,在全社會大力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民羣衆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科學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和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以及三者之間互爲條件、融爲一體、內在統一的關係,將個人理想與價值追求融入爲實現社會進步、國家繁榮富強而不懈奮鬥的滔滔洪流中,注重全方位貫穿、深層次融入,強化全體社會成員內心認同、自覺踐行和知行合一。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興文化,就是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文載道,以文傳情,以文化人。要把握歷史主動,深入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內在邏輯,科學把握新時代的文化方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入推進"兩個結合",弘揚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強大能量。
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激發文化主體性、涵養民族獨立性,集中表現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自信源泉,在革命文化中激揚精神標識,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增強內生動力。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內涵、時代特徵、精神要義,將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實踐創新中汲取更爲強大、更有說服力、更有旺盛生命力的真理力量,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堅持"第二個結合"。"第二個結合"是在廣闊文化空間中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深化了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道德精髓、智慧養分,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堅持古爲今用、洋爲中用,深度融通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有機銜接傳統與現代。以"結合"築牢道路根基、拓展創新空間、鞏固文化主體,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的思想智慧、道德觀念、行爲規範、精神氣度不僅對解決中國問題具有豐厚的當代價值,而且對解決世界問題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要深入挖掘中華文化豐富資源的時代內涵和價值稟賦、系統構建中國文化基因理念體系、全面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世界各國優秀文化一道造福人類。立足歷史與現實、堅持繼承與創新、把握民族與世界,深入瞭解結合的維度和限度,洞悉世界潮流,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圍繞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找準、找實構建中國敘事體系的着力點,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圍繞講事實,形塑真實的中國,既能讓世界更好了解真實的中國、真實的中國人民、真實的中國共產黨、真實的中華民族,也能爲構建文化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展現大國擔當。聚焦講道理,展示全面的中國,堅持以系統的觀點、辯證的視角,既展現宏觀層面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製度的成就,又展現微觀維度中國生態、中國教育等社會民生的變化進步。立足講情感,構建立體的中國,既重陳情,又重說理,寓情於理,突出情感交流、實現情感共鳴,展示豐滿立體的中國形象。
(作者路世傳 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隊伍研修培訓中心(西北師範大學)研究員、貴州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