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唯一不準過春節的5年,上班的人取消假期,誰慶祝抓誰
1930年1月29日,當天正值農曆的除夕,往年此時,大街上的鞭炮聲早已此起彼伏,家家戶戶也都已經開始準備年夜飯了。
可這一年,大街上巡邏的警察比過年的人還要多,而且這些巡邏警察都已經接到了命令,一旦發現有人敢放鞭炮或者敢貼春聯,那就立刻逮捕。
而在各大百貨店的櫥窗裡,往年滿是貨架的年貨,這一年也是空空如也,街上基本是有三兩個行人,也全都神色凝重,完全沒有慶祝春節的喜悅。
而這一切離奇現象,全都來源於國民政府下達的一項禁令:從1929年到1933年,任何人都不允許過春節,誰慶祝就抓誰!
那麼當年國民政府爲何要取消春節?這條違背民意、違背中國傳統的禁令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不爲人知的故事?
舊曆新年沒有任何意義?民國掀起新舊曆法較量
1912年,中華民國剛剛成立,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作爲一位具有現代化思想的革命家,孫中山上臺後立即宣佈廢除使用了幾千年的農曆,推行西方的公曆。
這一舉動在當時引發了巨大爭議。農曆作爲中國傳統日曆系統,在幾千年裡已經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生活中。
孫中山的目的非常明確,他希望通過改變曆法,進一步打破封建王朝的影響,加速中國的現代化。
可很快孫中山就發現,儘管新曆已經推行,但民衆對農曆的依賴和感情依舊深厚,而他廢除農曆的決定,不過是徒有其表。
而到了1913年,袁世凱接替孫中山成爲大總統。袁世凱同樣希望繼續推行公曆,但民衆的反對之聲甚囂塵上。
爲了緩和矛盾,袁世凱只能妥協,規定將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定爲“春節”,並保留了一些傳統節日。
袁世凱這一決定雖然暫時平息了民間的不滿,但曆法改革仍然是國民政府心中的一個“未竟之業”。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這場運動不僅僅是爲了抵制列強的侵略,更是一次文化與思想的啓蒙。
隨着運動的深入,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如陳獨秀、蔡元培、魯迅等,開始猛烈批判封建迷信和傳統習俗,主張科學與民主。他們認爲春節不過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陳獨秀甚至曾明確表示:
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們希望通過拋棄農曆新年,達到推動中國現代化的目的。儘管他們的言論在當時的知識分子羣體中引起了共鳴,可廣大的普通百姓卻並不買賬。畢竟春節作爲一種根植於中國人生活中的傳統,其地位不可能輕易動搖。
而真正將新舊曆法較量推向高潮的,則是蔣介石上臺之後的“一紙禁令”,而也正是這條禁令,註定了蔣介石失敗的結局。
蔣介石的禁令:徹底廢除春節
1928年10月,在和馮玉祥、閻錫山以及李宗仁等人戰勝了張作霖之後,蔣介石重回權力巔峰,其不僅改組了國民政府,還擔任了國民政府主席,自此蔣介石的個人獨裁局面已初步完成。
面對國內外的壓力,當時蔣介石決心通過一系列改革來樹立國家的現代化形象。而被民間視爲團圓和喜慶的春節,在蔣介石眼中卻成了封建迷信的象徵。
蔣介石認爲,如果中國要真正走向現代化,就必須徹底拋棄這些陳舊的文化符號。1928年,國民政府正式發佈禁令:禁止民衆慶祝春節。
可對於中國百姓而言,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而是一種希望以及家族的傳承,所以即便禁令嚴苛,但很多人還會在私下裡偷偷慶祝春節。
1930年,蔡元培就曾公開呼籲大家接受公曆,放棄春節。蔡元培認爲,西方曆法更具科學性,順應了國際潮流。
爲了徹底消除春節在民間的影響,從1029年到1933年,國民政府採用了高壓手段打擊一切慶祝春節的行爲。
在春節期間,大量警察被命令全天候巡邏,凡是發現燃放鞭炮、貼春聯的,或者在家裡聚餐的,會立即採取逮捕措施。
可蔣介石卻萬萬沒想到,他下達的高壓禁令,非但沒有消除民衆對春節的執念,反而讓民衆對國民政府的反對情緒愈發強烈,甚至最後還對國民政府的財政造成了衝擊。
由於春節被取消,許多企業不再按照傳統在春節期間清算賬目,結果導致國民政府的財政狀況日益緊張。大量企業主們以“沒了春節”爲藉口,開始長期拖欠賬務,進一步加大了國民政府的財政壓力。
面對經濟困境和持續的民衆反抗,國民政府最終不得不做出讓步。1934年,蔣介石宣佈恢復春節的慶祝活動,禁令正式取消。
1934年2月13日,街道上再次掛滿了紅燈籠,鞭炮聲重新響徹雲霄,春節再次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經歷了五年的禁令,老百姓終於可以重新公開慶祝春節了。
而1949年9月,在新中國正式成立前的政協大會上,政協代表們正式將農曆正月初一命名爲“春節”,並賦予其法定節日的地位。
新中國的領導人深知,春節作爲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象徵,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文化符號,更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凝聚力,更是見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變遷以及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