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鼓動紅軍攻打西安的“姜政委”,歷史上的他是誰?
01
《白鹿原》鹿兆鵬所在隊伍的遭遇
鹿兆鵬發現,所在的紅軍隊伍裡存在嚴峻的分歧和爭論,主流意見是迫不及待的攻打西安。而隊伍的姜政委就是攻打西安的狂熱者,用他那極富感染力的演講鼓動大家去攻打西安。把西安守軍的弱點和缺點掌握得一清二楚,卻忽視了自身力量的不足,根本不足以在大平原上與敵人作戰。
把隊伍拉到關中平原時,天剛剛高。鹿兆鵬此時纔看清楚,這支紅軍部隊實際上根本就不足一千人,最多隻有九百多人,在山區時,九百多人顯得顯得隊伍非常龐大,看不出來,隊伍一旦到平原上以後,這九百多人的隊伍就顯得過於細瘦了。
而最後的結局是可以預測的,隊伍被打散,鹿兆鵬只帶着二十幾個人逃了出來,投奔了黑娃,當時慷慨激昂的姜政委,兵敗後一句:“我回省委彙報情況兼作城內策應,你們繼續前進,不能有絲毫的動搖情緒。咱們在滋橋北橋頭會面。”轉身便叛變投敵,一切顯得那麼不可思議。
這一段歷史並不是陳忠實杜撰出來的,陝北紅軍還真有那麼一段讓人難忘的經歷。一切都顯得那麼必然和偶然。
02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的驚喜,這裡有一支紅軍隊伍
我們最開始所瞭解的紅軍一般都是湘贛閩的朱毛紅軍,湘西賀龍、蕭克的二六軍團、徐向前的紅四軍,即使中央紅軍四渡赤水、爬雪山、過草地的時候都不知道陝北還有一支紅軍隊伍。
陝西,在舊中國屬於比較偏遠落後的地區,怎麼也會有一支紅軍隊伍呢?對於中央紅軍而言,這消息太重要了,假如沒有這支紅軍,那紅一方面軍長征最後就找不到一個終點和支點,這支重要的紅軍隊伍,正是劉志丹等人創建的陝北紅軍。在陝北這個貧瘠的地區創建了一塊相當鞏固的根據地,成爲後來的革命聖地。
一直到中央紅軍走出草地時,紅軍高級領導層才知道陝北有一支紅軍。做夢都想不到陝北還有這麼一塊蓬勃發展的紅色區域。
紅軍從草地走出來之後,到達甘肅的哈達鋪這個小鎮,當時偵察隊隊長樑興初,找到了很多報紙,這些報紙上就報道了陝北有一支紅軍的新聞。通過這樣的渠道,中央紅軍初步知道陝北有一支紅軍。
另一個人則是彭雪楓。在戰鬥中俘虜了國民黨軍一個通訊官,從他身上搜出了一些報紙。知道了在陝北有一支紅軍在活動,而且報紙上說得非常清楚,這支紅軍隊伍是由劉志丹率領的,報道這支紅軍的兵力達到一萬人槍。當時已經控制了陝北的吳堡縣、神木縣等五個縣城,此外,劉志丹正在靖邊縣與國民黨軍進行拉鋸戰。
這個消息的重要性非同小可。樑興初和黃克誠都很快帶着報紙去找毛澤東了。毛澤東看了以後也很吃驚,兩份報紙一對,可以肯定,紅軍還真有一塊這樣的根據地。
如果沒有深入瞭解這支隊伍的歷史,一般會認爲是劉志丹創建的隊伍,如果告訴你這支隊伍最初的創建者,你可能會大吃一驚,做夢都不會想到,實際上陝北紅軍的前身叫靖國軍。
北伐戰爭前,孫中山的同盟會在陝西當地組建了一支靖國軍。當時這支陝西靖國軍的總指揮是大書法家于右任,軍隊裡還有一個關鍵作用的我黨人士:許權中。
許權中是資格很老的共產黨員,也是靖國軍中的將領。許權中在靖國軍主要與北洋軍閥陳樹藩的部隊打仗。
雙方線下打得十分激烈,輿論戰也同樣激烈,陳樹藩在媒體面前攻擊靖國軍,說他們不是革命部隊,而是土匪。而靖國軍方面則反擊,于右任難道是土匪嗎?他就是我們的總指揮。
輿論上佔了上風,靖國軍得到了馮玉祥的支持,軍事上也佔了上風,當然,這個時候靖國軍主要還是國民黨控制下的軍隊,一點紅色的影子都沒有,爲什麼會變成了紅軍呢?北伐戰爭期間,馮玉祥看到辦軍校的好處,就自己在創辦了西安的中山軍事政治學校。
學校當時請了很多人來任教,其中就包括了許權中和鄧小平等人。在這所學校培養出來的一批我黨陝北軍事幹部。
通過許權中控制了三旅。這是一支完全由共產黨控制的隊伍,這支隊伍也成爲後來發動陝北紅色武裝起義星星之火。
而劉志丹這個時候正在黃埔軍校學習,是黃埔四期,與林彪是同學,後來參加北伐戰爭,被派回到陝西纔開始了他在故鄉傳奇的革命生涯。
第一次大革命失敗的時候,劉志丹已經在馮玉祥的部隊做到少將高參的職位,也因此被“禮送出境”,劉志丹後來在武漢找到黨組織,奉黨組織命令,回到陝西西安,與政治學校的同志們開始共同籌劃在陝西發動起義,試圖建立一個陝西的紅色根據地。
第一次起義在1928年5月1日,他和許權中等人共同發動渭華起義。那個時候共產黨人已經控制了大概一個旅的兵力。
這支旅戰鬥力非強,而且當時的軍閥都出關去打馮玉祥去了,西安附近也比較空虛。天時地利人和都佔了,渭華起義發動起來以後,開始打得順風順水,很快佔領了周圍的幾個縣城。
渭華起義後,顯然這支隊伍缺乏戰略上的經難,準備兵鋒直指西安,犯了南方紅軍剛開始也犯了的錯誤,總想直接佔領大城市
出關作戰的陝西軍閥,立即回頭反擊。雖然渭華起義的部隊打兩次都打敗了敵軍的進攻。但是畢竟力量懸殊,各種條件都不如對手的情況下,與敵人硬拼,而敵人的兵力卻是越打越多,最終這支隊伍被各路軍閥徹底打敗,總指揮唐澎陣亡,根據地全部喪失。
起義失敗後,劉志丹只帶着幾個人突圍。但他並不灰心,想方設法和另一位陝北革命領導人謝子長一起東山再起,1931年8月,最終在陝北和謝子長建立了第一支自己的游擊隊,這就是後來陝北紅二十六、二十七軍的前身。建立南樑等山區爲中心的根據地。游擊隊員也發展到一千多人,在當時當地,這已經是一支相當有影響力的紅色力量。
但是這支隊伍成分複雜,就有點像《白鹿原》裡黑娃那樣的人都在裡面,爲了改造這支隊伍。於1928年,當時的上海中央,派來一名叫作杜衡的代表來陝北主持大局,有點類似《白鹿原》裡的姜政委。杜衡到達了陝西以後,擔任陝西省委書記,兼任紅二十六軍的政委。不知道什麼原因,杜衡排擠劉志丹,實施“左”傾路線。利用其地位分別把謝子長許權中派到上海和蘇聯去學習,從而全面掌握了對陝北紅軍的控制權。
此刻,杜衡又提出了一個與當年一樣激進的作戰方案,主張放棄南樑根據地直接去打西安,又開始冒險進攻打大城市。劉志丹此時已經無力反對。結果怎麼樣?
這個情境就與《白鹿原》中的所描述的幾乎一樣。隊伍還沒有到達西安的時候,杜衡自己可能也感覺實現不了戰鬥目標。但是並沒有迷途知返,而是自稱要到西安的省委開會而脫離了隊伍。
到了西安以後成爲了一個叛徒,把劉志丹在陝北苦心經營、先後發展的幾百個地下黨員都出賣了,換取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歷史上這個可恥的叛徒“姜政委”杜衡沒有被清算,最後成爲了中統特務,1965年病歿於臺灣。
當時部隊已經被拉到了平原,面對四面圍攻的敵人。紅軍又一次被打散。
劉志丹最後只帶着十幾個戰士退到山裡去,一路遭到敵軍的追擊。且打且退,十幾個戰士先後犧牲。最後只剩他和一個警衛員,最後遭到敵人伏擊,劉志丹在混戰中掉下山崖,腿部受傷,差點餓死。幸好警衛員找到了他,把他救了。
1933年,劉志丹再次開始組織自己的部隊。這一次吸取了前兩次的經驗和教訓,建立武裝以後不再急於向南,也就是不再向西安方向發展,而是轉向北邊,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再後來,就有與中央紅軍會師的結局了。
因爲有了劉志丹的陝北紅軍,使陝北根據地的老百姓很快信任了中央紅軍,通過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豔豔》,就可看得出陝北人民對中央紅的喜愛程度,後來給予了中央紅軍極大的支持,使中央紅軍順利在陝北站住了腳。
陝北當時拿了最大的力量來迎接中央紅軍,當時陝北根據地只有四十萬人口,但是無論在吃、穿,還是藥品方面,都儘量使中央紅軍能夠有回家的感覺。
03
英雄無悔
因此,白鹿原中的鹿兆鵬是有原型的,當然,所取原型不是某一個人,或許是兩個、三個甚至更多。所以很對白良師原認識比較膚淺的人,無法理解鹿兆鵬的行爲,實際上在那個時候,千千萬萬像鹿兆鵬這樣的英雄們,都主動捨棄了小家,投身入革命的浪潮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