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蘋果臺廠供應鏈哪些還沒大漲
文.翁偉捷
下半年蘋果出貨時將受惠廠商,從技術面看,股價基期較低的,包括鴻海、新普、宸鴻以及嘉聯益等。而連接器規格統一的商機也值得期待。蘋果身爲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3C品牌霸主,不知道有多少企業以蘋果馬首是瞻,所推出的各類新產品屢屢成爲國際相關大廠的指標,因此當我們聚焦在下半年的科技產品時,就不得不提及蘋果即將推出的三款商品:受人矚目的大尺寸iPhone 6、iWatch以及大尺寸的iPad。其中iPhone 6早已在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不時會出現間諜照流出等相關新聞引起媒體爭相報導,其實推出大尺寸手機應該說是蘋果追隨市場潮流的策略改變,但蘋果仍維持一貫高規格,在硬體上使用較高級的藍寶石保護玻璃,讓iPhone 6的質感更加提升,但市場真正關注的焦點則是在iWatch上,畢竟手機已經走入成熟期,而穿戴式裝置才正值發展的爆發階段,到底蘋果會推出什麼樣的穿戴式裝置?其規格以及設計感或實用性都吊足了市場消費者的胃口。
從臺廠的角度來看,不管蘋果如何出招,打算推出多麼出人意表的產品,臺灣的供應鏈都可以提供完整的服務,絕對能滿足蘋果的需求。其中在iPhone 6的部分有鴻海(2317)的組裝、軟板則是F-臻鼎(4958)、華通(2313)以及嘉聯益(6153)。 講到鏡頭模組,就不得不提創下臺股新天價,家喻戶曉的股王─大立光(3008)、觸控面板的F-TPK宸鴻(3673)、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2330)和封測大廠日月光(2311)。
另外,新加入iPad供應鏈家族的成員和碩(4938),以及過去提供優質電源給蘋果的電池模組廠商新普(6121)等,這些都是未來下半年當蘋果出貨時將會受惠的廠商,從技術面來看,目前的盤面上,股價方面尚未有較明顯反應的個股,就是尚處於較低基期的鴻海、新普、宸鴻以及嘉聯益。
宸鴻找到「新市場」獲法人認同宸鴻日前召開法說會公佈第一季的營運成果,繳出合併營收266.2億元,稅後EPS0.39元的成績單,雖然營運呈現下滑的狀況,但是整體仍符合法人預期,主要來自於第一季的工作天數較少以及客戶仍然在持續調整庫存的影響所致,會中宸鴻針對下滑的主因,去年因爲錯看急單效應而擴建平潭廠的失誤提出仔細說明以挽回法人信心,也對於平潭廠的產能規劃與未來經營調整的方向有完整的計劃。關於第二季之後的營運展望,宸鴻仍然看好手持式行動裝置的成長動能,尤其是在平板電腦的部分,未來的趨勢將會朝向八吋以上發展,比如大尺寸平板將不會在下半年蘋果的新產品中缺席,再加上市場推測宸鴻接下蘋果穿戴式裝置的訂單,此舉對於宸鴻將來在切入穿戴式裝置的領域具有指標性的意義,也讓外資法人對於宸鴻後市成長的動能有所期待。
但除此之外,從現實層面考量,其實真正能夠讓宸鴻營運回到正軌,東山再起的決定性因素,應該會落在平潭廠的產能何時能夠順利開出的關鍵點上。去年底宸鴻錯估形勢,過度看好今年的觸控筆電需求,因此投入大筆資金擴建平潭廠,沒想到事與願違壓錯寶,直到目前爲止觸控筆電仍未如預期興起,也看不到大量的市場需求出現,原因就在於消費者對於觸控筆電的模糊定位仍然相當疑惑,導致產品的需求度不高,不僅拖累訂單能見度,更連帶推遲了觸控筆電的出貨時程。
嚴峻的市場反應使宸鴻大受打擊,也開始對平潭廠的產線規劃重新設定,擴展生產內容使七吋到三十五吋的產品都能夠在平潭廠進行生產,力求提高產能利用率,並且將不排除切入高端特殊應用的市場,如:工業電腦、醫療甚至是航太等,以求能夠提升毛利率,讓營運能夠儘快回覆過去水準。另外,在業外投資的部分,宸鴻集團內的達鴻,爲了彌補虧損而開始組織瘦身和財務結構調整,進行減資超過四成以上的幅度,外界看好宸鴻此舉將有效改善達鴻的財務體質,對於母公司宸鴻來說,市場法人也都以正面看待,預估在下半年宸鴻的營運將有機會緩步回升。爲了積極開拓新市場,針對車用市場部份則是以打入特斯拉供應鏈爲目標持續將產品送交認證,今年則已經開始與法系車商小量合作,明年則會擴大與歐系及日系車商合作,以期能在新市場中找到營運的突破口。近日股價表現相對加權指數亮眼,股價站上所有均線之上,呈現多頭排列格局,在籌碼方面則出現法人持續加碼,考慮到宸鴻現階段仍在相對較低基期的位置,投資人可利用大盤震盪盤整時留意切入買點。
新普─電池模組產業的領航者新普在電池模組方面可謂是國內相關廠商的翹楚,雖然近年來持續面臨中國大陸廠商陸續崛起的挑戰,但有鑑於新普在多電池芯串聯鋰高分子電池模組中的高端技術仍獨步全球,其獨佔鰲頭的領先地位絕非輕易可被動搖,這種高端技術主要應用在超薄型筆電、變形平板以及iPad等產品上,近年來受惠於變形平板的產量增加,自然對於電池模組的需求就會持續上升,而這種高端技術由於進入的門檻高,因此產業界預估至少在三年內應可高枕無憂,不必爲來自於中國大陸新競爭者的挑戰而擔心。上週蘋果公佈財報優於市場預期,因此新普在蘋果產品銷售不錯的情形下也同樣受惠,今年第一季繳出合併營收121.3億元,較去年同期小幅成長五%左右,略優於財測目標。(文未完)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週刊》716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www.moneyweekly.com.tw】【提升理財力--理財課程資訊www.moneyed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