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當前房屋稅 十二大爭議焦點
文/莊孟翰
有關最近房屋稅之主要爭議焦點,歸納彙整如下,以供政策修訂參考:
一、一刀切引發公平性爭議
臺北市政府從2014年7月1日起以「一刀切」方式大幅調高房屋稅,導致僅一天之隔新舊制稅負差距就以倍數計,殊欠公允;最近北市府擬大幅提高適用舊制之房屋稅,可行性如何,頗值得深入探討。
二、回溯機制備受質疑
當前最值得爭議的是,主管機關高舉居住正義大旗,卻又擬訂回溯機制,掩飾不了加稅意圖,此可由臺南市預計可以增加稅收10~12億元,臺北市可以增加稅收50~60億元,見其潛藏動機!
6%的契稅稅率與1.2%至3.6%的房屋稅稅率適用同一稅基,導致購屋者與都更戶沉重的契稅負擔。
四、重複課稅爭議
除房屋稅與地價稅皆已計入「路段率」之外,依103年7月1日臺北市稅基調整後的房屋稅計算公式爲【標準單價×(1+路段率±其他各項加減率)×面積×(1-折舊年數×折舊率)×路段率】,很明顯的「路段率」重複出現兩次,導致各界抗議聲不斷。
最近北市府擬將「1+路段率」改爲「1+固定比率」,惟固定比率多少,亦是重要議題。
五、計算公式不透明
就豪宅部分,由於路段率加成兩次遭質疑不合理,北市府擬將「1+路段率」改爲「1+固定比率」,屆時新豪宅稅將降低,舊豪宅則會提高,至於「固定比率」約爲130%,因此,制訂過程應公開討論爲宜。
最近財政部擬修正讓房屋稅單更透明,並與內政部推動房地稅基查覈制度,其對整體稅制之影響,頗值得關注。
六、標準單價潛藏不確定性
臺北市政府無預警的將房屋稅大幅調漲2.6倍,惟稅基中的「標準單價」仍僅爲實際造價之一半;此外,又宣稱擬將公告地價逐年調整至接近市價,導致一般民衆對於政策之不可預測性充滿疑慮。
最近財政部研議調整房屋標準單價從三年評定一次改爲兩年一次,後續效應頗值得追蹤觀察。
七、折舊率太低議題
由於「耐用年數」及「殘值」的設定不盡合理,就RC構造而言,最後殘值依舊高達40%,因此,應重新檢討耐用年數與殘值。另外,現行二十年未調整的房屋免稅額現值十萬元,亦應同步檢討。
對於觀光飯店等策略性產業房屋稅與地價稅之優惠議題,目前主管機關已達成應予適度優惠之共識,結果如何,仍有待觀察。
當前有部分國際都市沒課徵房屋稅,亦有針對自住房屋全部或定額免稅規定,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將會朝這一方向擬定優惠稅率。
十、都市更新適用新稅制爭議
由於都市更新後的新屋系由舊屋舊制過渡至新屋新制,倘若政策與稅制無法彈性調整,未來都市更新之路勢必難上加難。
對於已適用新制房屋稅,爲避免重複課稅,北市府擬取消中央空調增加5%、電扶梯每部增加2%、金屬或玻璃或帷幕10%、室內或屋頂游泳池5%等「不合理」項目。
十二、後遺症太大之爭議
房產重稅之稅制結構改變,長期而言,轉嫁之後遺症,例如房價下跌不易等問題,不僅「下濾作用」受阻,年輕人首購之後也可能面臨換屋而淪爲二次屋奴之困窘。此外,對於BOT、地上權與聯合開發等投資開發案之影響,更應列爲優先檢討,至於今年交易量可能驟降至22~23萬戶之25年新低,對整體經濟與稅收影響亦不容小覷。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週刊》第839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財產權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