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春京劇《知己》探討友情 溫宇航初試清朝辮髮唱崑曲
《知己》劇照,解脫後的吳兆騫(左、李寶春飾)再與顧貞觀(右、溫宇航飾)相遇。(臺北新劇團提供/攝影:李銘訓)
李寶春與臺北新劇團年底重新搬演大型新編京劇《知己》,再賺戲迷熱淚。這出改編自北京編劇家郭啓宏的同名話劇原着,是李寶春首度嘗試以京昆合鳴形式編創的作品。劇情描述一身傲骨的清初詞人吳兆騫,因無端捲入科舉弊案而含冤慘遭流放;顧貞觀不辭辛苦,奮鬥十餘年營救摯友,但如果一朝驚見知己完全變了個人,彼此的友情還能跟以前一樣嗎?本劇特邀溫宇航雙主演,是他第一次扮演梳着辮子的清朝人唱崑曲。
《知己》描述清初三位著名詞人吳兆騫、顧貞觀和納蘭性德,友情受到殘酷世情考驗的故事。清順治年間發生科舉主考官收賄弊案,江南才子吳兆騫無端被掃中,含冤流放關外寧古塔。摯友顧貞觀爲營救吳兆騫奮鬥十餘年,終於在納蘭性德的幫助下救出好友。無奈寧古塔的經歷把吳兆騫折騰得面目全非,知己重逢,卻已兩樣情。顧貞觀義無反顧營救室友的情誼令人感動,而當老友再見,內心的複雜糾結卻又令人不勝唏噓。
《知己》劇照,爲救好友,顧貞觀(上、溫宇航飾)豪飲後在夢裡與吳兆騫(下、李寶春飾)相遇在松花江。(臺北新劇團提供/攝影:李銘訓)
《知己》改編自北京人藝一級編劇家郭啓宏同名話劇原着,是李寶春首度嘗試以京昆合鳴形式編創的作品,2013年首演於臺北【新舞臺】,特邀溫宇航雙主演,引發話題。李寶春表示,爲了凸顯戲曲演出效果,特別設計以崑曲水磨調描摹顧貞觀儒雅耿介的文人特質;以皮黃的渲染力表現吳兆騫孤傲與卑懦的反差,藉由不同劇種的表演技法來區隔人物性格及其轉變。
這出京昆雙奏的《知己》是李寶春挑戰深度人物的代表作品,集編、導、演於一身。李寶春13日在臺中歌劇院的節目分享會上闡釋,《知己》和他所有的新編作品一樣,內容上,定都出自個人對人性的體悟;形式上,都在傳統裡融入現代劇場手法。《知己》透過文人交誼看到「人之初,性本變」拿捏上的困難,以致吳兆騫、顧貞觀二人歷經千辛萬苦再見面時以分道揚鑣收場,但仍留給後人「君子交絕,不出惡聲」的示範。
李寶春另外提到,本劇的動作設計都源自個人親身經歷,比如寧古塔再改造場景中洗腦式的羣體動作,正是參照文革時期的勞動環節。溫宇航說,身爲崑曲演員,在《知己》是生平第一次扮演梳着辮子的清朝人,感覺新奇有意思,因爲明代的崑曲不可能有清代人物!也因此爲這齣戲投入非常大的精力,尤其在音樂融合上,儘量維持崑曲唱腔的原汁原味。本劇其他主要演員包括裘派名淨楊燕毅、臺北新劇團青衣演員孔玥慈。
音樂方面,無縫融合皮黃的板腔體與崑曲的曲牌體有一定的難度,尤需留意其間的銜接與轉折。《知己》特邀鬼才作曲家鍾耀光與大陸一級作曲家朱紹玉聯手,呈現京昆融合西樂,悅耳的視聽感受。舞臺上多有融合現代劇場手法的豪華場面,值得一提的是,顧貞觀回信給吳兆騫的傳世名作《金縷曲》,譜成優美崑曲三重唱,搭配書法家王士儀奇逸墨跡的大型投影,呈現本劇最雅緻動人的場景。
新編大型京劇《知己》12月14、15日週六、日下午在臺北城市舞臺演出;12月28、29週末日下午在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演出。訂票請上兩廳院OPENTIX系統,或洽詢專線:02-2567-3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