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高適的職場人生:一個實習期被開,一個做到高管
作者|獨孤求饃 出品|夾饃星球
“長安”又上熱搜了。
暑期檔上映的動畫片《長安三萬裡》,票房持續走高,碾壓同檔期的好萊塢大片《碟中諜7》,日票房甚至還超過總投資30億元的《封神》。
口碑上,豆瓣8.2分,也是目前暑期檔評分最高的片子。
影片的走紅,再次將人們帶入到對“盛世唐朝”的追憶中,那是中華民族最高光的時刻之一。尤其是西安人,身處這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城市,內心也多了幾分自豪。
不過,影片中的“長安”其實是一個虛概念,指代的是一種理想,而“三萬裡”是現實與理想的距離。片子通過講述高適和李白兩位詩人的人生經歷,展現了大唐由盛及衰的一段歷史。
但第一男主並非在唐代詩人中身處C位的李白,而是高適,他是故事的講述者和串聯者。
這樣設置有兩個原因:一是避免把片子變成李白傳,缺少新鮮感;二是高適作爲軍人,便於影片展現戰爭場面,打造視覺效果。
問題是,很多人知道高適的名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但不瞭解他和李白的交往故事,更不清楚他在李白生命的關鍵時刻發揮了什麼作用。
歷史上,李白因爲在政治上站錯了隊,身陷囹圄,曾向身居高位的高適求救,但未有下文。因此很多人罵高適不講情義。
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電影給出了一種解釋,我們每個人或許也有自己的解釋。
01
李白年少成名,留下的資料較多,人生履歷相對詳細。他出生於701年,即武則天長安元年。
而高適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年輕時的記載比較少。關於他的出生年,有多種說法,經後代學者考據,目前基本達成共識是700年,比李白大1歲。
他們的共同好友杜甫,出生於712年,也就是說,高適和李白是“00後”,杜甫是“10後”。杜甫寫了不少關於兩人的詩,常用“高李”之稱,把高適放前面,也說明高適比李白年長。
當高、李長到20多歲,正是唐玄宗開元年間(713年—741年),大唐進入盛世時期,物質豐富,文化豐盛,一派祥和。《資治通鑑》稱:“海內富安,行者雖萬里不持寸兵。”
△盛世長安景象
高適和李白都是胸懷大志的人,理想都是出將入相,說白了就是“做官”,還要做大官。
唐代做官有幾條路:一是科舉,這是常規考試;一是制舉,不定期舉行,由地方官員推薦,皇帝直接出題;一是門蔭入仕,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可以選一人做官,一般是長房長孫。
還有一種是入伍,投奔到邊塞的將軍幕下做個謀士,但要能吃苦。
李白出身商人家庭,是“士農工商”中最低的一級,沒有資格參加科舉,最好的路子是找人舉薦。當時有個詞叫“干謁”——爲謀求祿位而請見當權的人。
《長安三萬裡》中對此也有展現。他曾前往拜見當時的名士、渝州刺史李邕,結果連門都沒進去,就被保安給轟出來了。爲此,他寫下《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年輕時的李白,志向高遠
現在人常說,改變命運的機會有兩次:一個是高考,一個是結婚。其實對唐朝的李白也一樣,科舉的路死了,婚姻就成了抓手。
李白長得帥,又能說會寫,身邊不缺女性,他選擇了做贅婿。他一生中娶過四個女人,其中兩個是豪門:第一任媳婦是前朝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第四任媳婦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
雖然娶了豪門女子,但李白這人行事並不靠譜,喜歡喝酒、花錢、旅行,小的職位看不上,高的職位又沒那麼容易得到,結果白白蹉跎了時光,並沒卵用。
對於李白入贅這件事,在動畫片《長安三萬裡》中,高適是不贊成,這和他的價值觀不一樣。
高適出身武將世家,祖父高侃官至安東都護、左監門衛大將軍,勇猛善戰,曾生擒突厥首領車鼻可汗,死後陪葬於唐高宗李治的乾陵。
但高適的父親早逝,導致家道中落,成長路上少了關照和扶持,只能靠自己打拼。他學習成績一般,又非長子長孫,入仕路也便走得較難。
沒有歷史資料記載高適和李白第一次相見是什麼時候,《長安三萬裡》發揮想象,選在他們求取功名的路上偶遇,結果這一趟,李白乾謁李邕失敗了,而高適去長安尋找機會也失敗了。
片中,李龜年邀請高適去給玉真公主(唐玄宗妹妹)表演高家槍法,結果他使得是硬槍法,差點把舞臺給拆了,公主被嚇壞了。
經此挫折,高適回到老家宋州(今河南商丘),一邊種地,一邊習武讀書,繼續修煉自己,要比李白沉得住氣。
△樸實的高適
開元十九年(731年),高適曾北上燕趙之地,希望找機會加入軍營。機會是沒找到,反而看到了軍中不少的黑暗事,寫下了不少述懷的邊塞詩。
著名的是《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有女人緣的李白,終於在40歲時迎來機會。天寶元年(742年),受玉真公主舉薦,玄宗招李白進京。他意氣風發,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進京後,唐玄宗封李白爲翰林學士,不算真正的官職,日常工作是陪玄宗參加宴會,寫詩助興。
但李白恃才傲物,喝醉了就hold不住自己,竟然讓大紅人高力士給自己脫鞋。類似這樣的行爲屢發,得罪了不少有權人物,在官場待得並不愉快。
他又不是能忍之人,於是向玄宗辭職。玄宗只好給了他一筆錢,即所謂“賜金放還”。
李白沿着商洛古道(今陝西商洛市)一路東行,來到洛陽,並計劃前往開封。在路上,他遇見了小老弟杜甫,於是一起結伴漫遊。
而高適恰好就居住在附近,也加入了旅遊團。三人的這次旅行,成爲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次盛會。(據學者研究,當時可能還有其他詩人同行。)
△杜甫和高適
河南在歷史上曾是諸多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名勝古蹟很多。於是,大家白天到各處景點打卡,登高懷古,晚上一起擼串暢飲,寫詩唱和,好不快樂。
李白留下了著名的《梁園吟》:“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高適寫下《古大梁行》:“魏王宮觀盡禾黍,信陵賓客隨灰塵。”杜甫後來也寫下:“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這次漫遊,就像一個宿舍的同學畢業旅行,之後進入社會,他們的命運也將發生分野。
02
玩完了,高適繼續回到家裡隱居修煉。天寶八載,唐玄宗詔令各地方官推舉才幹,睢陽(今商丘)太守張九皋舉薦了高適,他參加了制舉考試,成功中第。
之後,他被授予封丘縣尉(今河南新鄉封丘縣)職務,爲從九品,相當於縣公安局長。但幹了兩年,他覺得沒啥意思,辭去了官職。
天寶十一年(752年),年過半百的高適,再次來到長安尋找機會。這一次他選擇了從軍之路,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河西節度使(統轄甘肅、青海等地)哥舒翰幕下。
哥舒翰是名將,當地流傳一首稱頌他的詩:“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他很喜歡高適,留他在幕下擔任掌書記,負責文書、信件等工作。
天寶十三年,哥舒翰回長安述職時,還帶高適一起面聖。不巧的是,哥舒翰洗澡時不小心中風了,導致半身癱瘓。
此時,一場天下大亂即將降臨。
△大器晚成的高適
天寶十四年(755年)11月9日,三鎮節度使(轄今河北、東北等地區)安祿山舉兵造反。當時中原人民已經百年沒經歷過戰爭,一時間手足無措,叛軍所到之處,很多城市望風而逃。
朝廷派大將封常清、高仙芝,率軍迎敵,因準備倉促,大敗於安祿山軍隊,只好退守潼關。更不幸的是,因爲太監誣告,兩人被玄宗冤殺。
作爲關中的西大門戶,潼關的位置極其重要。無奈之下,唐玄宗只能啓用已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出征潼關。高適隨行,此時他已晉升爲監察御史,正八品。
哥舒翰意在堅守潼關,尋機退敵,但楊國忠進讒言,要求主動出擊,唐玄宗也急求勝利,哥舒翰只好領兵出城,結果敗於風頭正盛的安祿山軍,被俘犧牲。
756年6月9日,潼關陷落。這一事件在動畫片《長安三萬裡》中也得到展現:危急時刻,高適以他擅長的槍法,挑落敵人,殺出重圍……
6月13日,唐玄宗率親信逃離宮廷。14日,走到馬嵬坡(今陝西咸陽興平附近),憤怒的士兵打死了楊國忠,楊貴妃被賜死。
△1993年電視劇《唐明皇》中的玄宗和貴妃
此後,兵分兩路,太子李亨北上去靈武(今寧夏銀川,當時是朔方節度使駐地),組織兵力迎敵;玄宗一行,經駱穀道翻越秦嶺,到漢中 ,然後繼續向四川逃亡。
高適一路奔跑,在河池郡(今寶雞鳳縣)追上了唐玄宗。他勇敢地向玄宗陳述潼關失敗的原因,玄宗感動於他的忠誠,提拔他爲侍御史(負責監察高級官員的職位)。
在路上,唐玄宗聽從宰相房琯的建議,將天下分成四塊,由四個兒子分別管理,籌措兵馬反攻叛軍,即“諸王分鎮”。
高適從長遠看,認爲這麼做必將造成國家內亂,諫言反對,但沒有被採納。不過,他在到達成都後,被提拔爲諫議大夫。
與此同時,7月12日,李亨在靈武宣佈繼位,是爲肅宗,尊唐玄宗爲太上皇。古時通訊慢,一個月後,唐玄宗知道此事,貪戀權力的他,儘管有些不甘心,也無可奈何。
在此情況下,如果實行諸王分鎮,相當於是分皇帝的權力,自然遭到肅宗的抵制。
事實上,其他王子也沒動,只有唐玄宗的16子永王李璘,是個久居宮中又志大才疏的愣頭青,接受了分置詔令。他沿長江而下,到達江陵(湖北荊州)。
當他看到江淮的租賦堆積如山,價值億萬,再加上身邊謀士的攛掇,有了雄踞南方的野心,開始招兵買馬,聚攬人才,建立自己的班底。
肅宗李亨也看透了這位小弟的把戲,下詔讓他回到成都去侍奉太上皇。
△《大唐榮耀》中,王勁鬆飾演的李亨
但李璘拒絕了,還以“東巡”爲名,從江陵到達金陵(南京)。這下後果嚴重了。
眼見事情不可收拾,太上皇玄宗也意識到錯誤,將李璘廢爲庶人。
高適因爲此前反對分鎮的諫言,得到新皇帝李亨的信任。他招高適到彭原(今甘肅慶陽)商量對策,高適認爲永王沒有根基,烏合之衆不足慮,必敗。
肅大喜,命他爲御史大夫、淮南節度使,領廣陵等十三郡,前往東南處理永王叛亂事宜。
在內憂外患的大亂局中,56歲的高適,一躍成爲封疆大吏,實現了“建功立業”的人生夢想。
他文筆深厚,還親自寫下《未過淮先與將校書》檄文,先站住立場,在精神上瓦解敵手。誅人先誅心,這招很管用,永王的部下很快就動搖了。
而在高適面前,即將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他的好朋友李白。
03
“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正在河南家中。他帶着妻子宗氏,一路往南逃,並於次年(756年)避居江西廬山。
其間他寫下了《奔亡道中五首》,發出“誰忍子規鳥,連聲向我啼?”的悲愴之聲。
此時,他還不知道,一場更大的兇險,正擺在他面前。
永王李璘在江南蒐羅人才,當得知李白在廬山,非常高興,此時正需要這位大名士來給自己站臺。而他身邊的謀士韋子春,也是李白的好友,便派他上山去邀請。
李白這人政治敏感性不強,也不知道永王已被太上皇廢爲庶人,他向來有建功立業的雄心,正愁沒機會,現在看到永王來請,自然歡喜。
但畢竟是名人,還得擺擺架子,一開始拒絕了,待到永王上演了“三顧茅廬”戲份後,才下山。
757年正月,李白到達潯陽江邊(今江西九江市)的水軍軍營,永王設宴款待。
李白也“投桃報李”,連續寫下了《永王東巡歌十一首》,除了吹捧領導外,還自比東晉的儒帥謝安,“但用東山謝安石,爲君談笑靜胡沙。”
在詩中,他甚至提出建都金陵,自立南朝,再北上消滅安史叛軍,最終收復長安的謀劃。膽量很大,行爲很傻。
△放浪形骸的李白
激情澎湃的日子沒過幾天,高適的軍隊已到,檄文已發佈,永王的很多部下投降了官軍。757年2月,一路敗逃的永王,在庾嶺(今廣東北部)被擒獲殺掉。
隨即,作爲叛逆一黨的李白,也被逮捕,關進了尋陽獄中。
這就是史上著名的“李白附逆案”。
當時的情況是,很多李白的對手,和嫉妒他才華的人,紛紛向朝廷進言,要殺掉他。
杜甫看不慣這個現象,在詩《不見》中寫道:“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也有很多人在想辦法營救李白,比如妻子宗氏、宰相崔渙、御史中丞宋若思、兵部尚書郭子儀等,都是些實權人物。
關押了半年後,李白被救出獄。
這事前後,恰恰沒有老朋友高適的舉動,讓人很疑惑。
李白被關在獄中時,作了一首詩《送張秀才謁高中丞》, 也就是託秀才張孟熊,帶信給高適,希望能出手援救。詩中對高適一頓吹捧:“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可現存資料未見高適爲李白說好話的跡象,世人以此責怪高適不重情義。
但如果換個立場,以高適當時的身份和處境,是不好救李白的。政治非常殘酷,一旦走上這條路,無數雙眼睛在盯着你,但凡出一點錯誤,就會被政敵抓住。
李白要是普通老百姓還好說,偏偏他還是個大衆名人,常上熱搜的那種,一旦與他有牽連,必然會捲入巨大的輿論中。到最後,人能不能救出來不好說,高適自己也會陷進去。
所以,對於理智的高適來說,不可能直接去救李白,即使救,也是暗中去救。《長安三萬裡》的劇情是,高適託郭子儀幫忙營救李白,某種程度上是合理的。
救,是出於情分,不救,也可理解。不存在對錯。
△曾經的老鐵李白和高適
事實上,李白被救出獄後,也沒有徹底脫去罪惡,最終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正安縣)。
758年12月,李白從潯陽出發,前往流放地。759年3月,當他到達夔州(今重慶奉節)時,突然接到朝廷的大赦令,免去罪責。
他非常高興,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已是56歲的老頭子,高興得像個小孩一樣。
此時,安史之亂還未平定。一輩子愛折騰的李白,仍未滅建功立業之心,企圖前往河南前線,向大將李光弼請纓東征。中途,在金陵病倒,未能成行。
762年,李白在安徽當塗去世。
臨死前,他在《臨終歌》中哀嘆說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此時,高適在四川擔任蜀州刺史。而杜甫也居住在川蜀,生活中得到過高適的接濟。
763年,持續8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也是這一年,高適被朝廷任命爲劍南西川節度使,是唐朝詩人中少見的擔任封疆大吏的才子。
《舊唐書》說 :“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封疆大吏高適
但是這年底,在安史之亂中趁機做大的吐蕃軍隊,再次發起戰爭,攻陷了長安。爲了減輕長安壓力,高適率軍主動進攻吐蕃,可惜師出無功,丟失了多個城池。
之後,他的職位被另一位名將嚴武取代。嚴武也是杜甫的好朋友,杜甫有一個稱號“杜工部”,就是因爲他在嚴武幕府擔任“檢校工部員外郎”。
《長安三萬裡》的故事,就是從這一年講起,高適面對太監,回顧了一生中與李白的交往,也回顧了盛唐的氣象。
告別戰場,高適回到長安,改任爲刑部侍郎,並被冊封爲渤海縣侯。765年去世。
回顧高適和李白的人生路:一個腳踏實地,隱忍等待,終於做到高管;一個恃才放曠,天真浪漫,早早被公司開除,但留下了傳說。
很難說他們的人生,到底哪一個是更好的,際遇不同,選擇不同,走過的路也就不同。但只要真實體驗了人生,沒有浪費天賦和努力,都是盡興的。
《長安三萬裡》表達了這樣一個道理:長安被毀了,但有這些詩人的名句在,長安就永遠在。
人也是一樣,只要不辜負當下,每一刻消逝的時光也都是有價值的。
【原創文章,禁止抄襲和短視頻搬運剪輯,違者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