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皮書:廣州創新型城市指數穩步增長

展望2022年,廣州創新型城市發展將保持總體平穩態勢,體制機制改革將深入推進,科技策源能力將穩步提升,創新型產業發展亮點凸顯,但面臨的壓力仍不容小覷。藍皮書建議,廣州要積極謀劃量子信息、海洋科技、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探索建設量子信息產業園,打造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做強做優現代生物醫藥產業。同時,要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佈局,力爭實現產業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要持續優化創新發展大環境,培育壯大中小企業。

知識中心更加穩固,SCI論文總量高於東京等國際大都市

“去年廣州知識中心地位更加穩固,科技創新保持較快增長勢頭。”藍皮書執行主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科技創新研究所所長張賽飛介紹,2021年,廣州全社會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3.15%,比上年增加0.05個百分點;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338.10億元,同比增長11.92%。

同時,廣州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增長快速,專利結構不斷優化,技術創新勢頭良好,有力地支撐着廣州創新型城市發展。國家戰略科技平臺實現新突破,創新創業平臺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21年,廣州已有14家省級高水平創新研究院,佔全省(共20家)的70%;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256家、市級重點實驗室195家,孵化器數量累計達413家,衆創空間達320家。

“可以看到,廣州國家戰略科技平臺實現新突破,國家、省、市各級創新創業平臺日趨完備,重點實驗室、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孵化器、衆創空間等各類平臺漸成體系。”張賽飛說,廣州還設立“市校(院)聯合資助”+“揭榜掛帥”機制,以重大需求爲引導、有效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實現精準對接,爲廣州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藍皮書指出,廣州工業結構明顯改善,產業創新步伐加快。2021年,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同比增長6.2%,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1%,比上年增加1.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7%,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8.75%,比上年增加3.12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廣州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勢頭強勁,創新產出態勢良好;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呈現加速發展態勢,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居全國前列;新能源汽車產業飛速發展,產業體系不斷完備。

去年,廣州全面啓動實施以市領導爲“鏈長”和以龍頭企業爲“鏈主”的雙鏈式“鏈長制”,全面實施“市場+市長+社會組織+牽頭部門+各區”的鏈羣共建共享機制,全力打造一批“萬千百”億級規模化產業鏈羣。“廣州將形成省市垂直一體的鏈羣共建體系,從產業鏈合作、共性技術研發和資本運作等方面,對上下游企業進行全方位的產業生態賦能,營造更加精準匹配需求的產業發展環境。”張賽飛說。

謀劃戰略前沿領域,培育壯大中小企業

藍皮書同樣指出,廣州產業發展仍存在解決“卡脖子”問題的能力不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有待完善、產業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等問題亟待解決。

同時,基於廣州在海洋領域的發展基礎,充分發揮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及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這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優勢,打造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加快培育天然氣水合物產業。以廣州實驗室建設爲契機,着力打造國家防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和原始創新策源地,做強做優現代生物醫藥產業。

在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廣州應集中優勢資源,實施攻關計劃,突出集成電路、AI、生物醫藥等領域急需,採取重大工程聯合攻關形式,精準實施“卡脖子”攻關計劃,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羣,加強國際競爭力。

“廣州要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張賽飛表示,中小企業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體,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覆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壓力之下,廣州要協調各部門促進中小企業改革、發展及創新,引導中小企業發展方向,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資金、人才及技術等問題。

此外,廣州要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遴選一批數字化轉型專業人才,深入企業開展宣講培訓、診斷諮詢、方案設計等數字化轉型有關服務,完善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從對數字化轉型升級標杆企業進行資金獎勵,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積極性。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周甫琦

【作者】 周甫琦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