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鄉村新畫卷(百年輝煌・紀實)

初夏時節,當我來到張莊村時,映入眼簾的是:乾淨的鄉村道、美觀的太陽能路燈,以及一排排富有豫東民居特色的兩三層小樓;進入一戶戶家中,看到的是乾淨整潔的小院、綠茵茵的瓜果樹木、漂亮的傢俱家電……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張莊村,地處九曲黃河最後一道彎,曾是河南省蘭考縣最大的風口。上世紀60年代,焦裕祿在此治理風沙,讓當地羣衆結束了逃荒的歷史。

這裡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

4年前退出貧困村序列的張莊村,正在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是當今中國一個既很有特點、也頗具普遍意義的村莊

記得2019年冬,我來張莊村採訪時,駐村工作隊長莊豔斐的職務名稱引起我的興趣:張莊村穩定脫貧奔小康工作隊隊長。近年來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採訪途中,我見過“駐村工作隊”“駐村幫扶工作隊”“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等,但張莊村這樣的稱呼還是第一次見到。

我知道,對於駐村工作隊來說,性質差不多,但張莊村穩定脫貧奔小康工作隊讓我有了更多的遐想與思索。

“其實我們之前也叫駐村幫扶工作隊。”莊豔斐告訴我說,“因爲脫貧了,任務和目標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脫貧變成了穩定脫貧奔小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莊豔斐是個“80後”女子,個不高,瘦瘦的,熱情能幹。她是蘭考縣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黨支部書記,2017年3月到張莊村。她說,他們工作隊主要是鞏固脫貧成果奔小康,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2019年,全村有1008戶3221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萬元,村集體收入從零增長到40多萬元,剩下的14戶39人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零。”莊豔斐介紹說,“但這還不夠,要實現全面小康,推進鄉村振興,我們必須大力發展產業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要跑出張莊的‘加速度’。”

現在呢?“2020年,我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79萬餘元,人均收入達到1.51萬元。現在我們不僅實現了讓有能力的人發展產業,讓沒有能力的人蔘與到產業發展中,還帶動了更多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致富。”張莊村黨支部書記申學風告訴我說。

57歲的申學風是土生土長的張莊人。高中畢業後他曾外出謀生。2015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焦裕祿老書記去世那年,我出生,但從小就聽說了老書記的故事。”申學風說。“聽誰說的?”我問。

“我父親。”他說,“我父親叫申進忠,1978年得病去世的,當時才44歲,在公社當書記。”

在申學風印象中,父親對下屬、對家屬要求非常嚴格。一次,一個大隊長到他家,帶了一袋麥子。父親很生氣,硬是不要,他說你不帶走也行,我買。那個大隊長只得收下父親的錢。

“我懂事以後,包括現在當幹部,一直把‘廉潔公正’四字放在心上。”他說。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蘭考調研時,蘭考縣委鄭重許下“三年脫貧、七年小康”的承諾。

“如果我不把張莊帶好,就對不起組織,對不起咱們村黨員老百姓的信任。”申學風說。

他說,一個村要發展、振興,擺在第一位的是人才振興。首先要把人帶好,把基層組織搞好。要提高村幹部的思想覺悟,只有覺悟提高了才能帶領羣衆,才能給羣衆辦實事

“怎麼提高?”我問。

“制定六個堅持。”他說,一是堅持每週二組織村兩委成員集中學習2小時。二是堅持每月第一個星期四開展黨日活動。三是堅持四議兩公開制度。在涉及羣衆切身利益如土地流轉、大棚種植、鄉村旅遊等重大事項方面,把“羣衆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作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重大事項公開化、民主化和透明化,提高羣衆參與村兩委決策的積極性。四是堅持黨員亮身份。在每個黨員家門前懸掛“黨員之家”門牌,黨員佩戴黨徽,發揮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的先鋒模範作用。五是堅持每天義務勞動。每天早上5:30-6:30村幹部帶頭對村內道路進行打掃,通過改善環境拉近與羣衆的距離。六是堅持促進鄉風文明,每週五晚上開設幸福家園大講堂

思想統一了,羣衆認可了,各項工作開展就順利了。

“還有激發老百姓內生動力,也是需要我們做的。”他說。

“如何激發?”

“用心。”

我一震。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如此表述激發老百姓內生動力的一個詞。

他說,把貧困戶識別出來後,4個自然村,由每個自然村的兩個幹部包這個自然村。這樣分工,基本保證該享受扶貧政策的,不落下一戶一人。利用扶貧政策,家裡危房的,把房子改造好;家裡有慢性病的,幫助治病;家裡沒產業的,幫助他們發展產業。

即使脫貧,這種模式也不變。支部書記和村主任要保證每月到脫貧戶家裡走訪一次,看是不是有返貧跡象。

他還說,黨員幹部幹事創業除了需要熱情與奉獻精神,也需要外在激勵。縣裡每半年評選一次“穩定脫貧奔小康”“基層黨建”“鄉風文明”“美麗村莊”紅旗村,所在村每評上一面“紅旗”,村幹部每月工作報酬標準就有上調。張莊已經獲得三面紅旗,有效激發了村幹部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風風火火、忙得不可開交的申學風也有自己的困惑。他覺得一個村子要發展,內生動力非常關鍵,但也離不開外力支持。比方說,他們村發展前景非常好,現在旅遊也紅紅火火,但河、溝、渠以及綠化等基礎設施還跟不上,需要完善。如果有外力資金的支持,他們的發展速度會更快些。

申學風說,在張莊,誰不是聽着焦裕祿老書記的故事長大的,哪個不記着老書記的恩情。我很想知道村民是如何記着老書記的恩情,如何像老書記一樣不被命運擺佈,努力改變現狀的。

“張莊春光”老闆叫閆春光,今年35歲。語速不快,非常穩重,有少年老成的感覺。他的“張莊春光”,既養雞,又做農副產品。現在養雞規模在張莊最大,農副產品也做得紅紅火火。

高中畢業後,閆春光去蘇州打工。因爺爺奶奶需要照顧,兩年後他不得不回張莊。回到村裡,除了兩間破舊的土房,十幾畝地,什麼都沒有。但他不想過貧窮的日子。

怎麼辦?養雞!於是,在村裡老養殖戶的鼓勵與指導下,他找親戚朋友借了4萬塊錢,建了一個能養2000只雞的雞棚。他每天從早到晚住在雞棚裡。

雞產蛋了,賺錢了,他覺得生活一下子變得美好起來。可是,2009年的一場禽流感,讓他半年多的心血賠個精光。2013年底精準識別時,他家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走進了他家,鼓勵他繼續養雞,增收致富。

“他們如何幫的呢?”

“一是精神上的鼓勵,要我鼓起信心,重新開頭;二是告訴我能享受各種優惠政策,如貼息貸款5萬塊錢,孩子上學有補助,考技能有補助;三是幫我聯繫縣畜牧局技術員教我養殖技術。”

2014年,他又籌建一個養雞棚,裝備了現代化機器。好的行情,加上精心照料,那一年3000只蛋雞,讓他賺了近4萬塊錢。2015年效益更好。

2016年,嚐到甜頭的他繼續擴大養殖規模,貸款30萬元建了一個容納一萬隻雞的現代化養雞場,並帶動3戶貧困戶在養雞廠務工。2018年到2020年每年純收入在30萬元左右。

雖然掙錢了,但閆春光沒有急於把貸款還完,而是循環投資。2018年,張莊村鄉村旅遊紅紅火火發展起來了,他覺得養雞不太衛生,與旅遊有衝突,於是考慮轉型。頭腦靈活的他多次請教村裡的老人,學習傳統的石磨香油、榨制花生油、做紅薯粉條的手工藝。這年9月,利用傳統手工藝開辦的“春光油坊”開業了,開在幸福路上,因爲傳統的手工藝、過硬的品質,這裡一下子成爲各地遊客的必到之地。

他還把生意做到了互聯網上,把“春光香油”通過電商平臺賣到了全國各地,僅一年這個油坊就爲他帶來了十幾萬元收入。養殖、轉型都獲得成功的他,帶動更多村民種植芝麻,爲油坊提供原材料,讓羣衆增收致富。自開張以來,“春光油坊”年銷售額達到50萬元左右。

“現在我的養雞場有兩個村民上班,農副產品加工店有3個,咱們家沒有做民宿,主要做產業。”他說,“我相信張莊、蘭考會發展得更好,他們發展好了,我這塊也會發展得更好。我結合張莊自家種的綠色天然的東西,打造出一些產品,相信很多人會接受的。所以我註冊了一個商標,叫‘張莊春光’。”

他說,“外國人來過張莊好幾次。2019年5月那次來的人比較多,有好幾個國家政府機構的官員,到了我家裡,還到了加工店。他們聽完我的介紹,都說‘very good’‘unbelievable’。這句我聽懂了,是很好和不可思議的意思。”

我問他爲什麼想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說,這幾年他接觸到黨員和幹部,感覺他們一直在幫老百姓做實事。羣衆只要有什麼困難,黨員幹部都會及時幫忙解決。不光解決困難,還引導他們如何脫貧致富。要不是他們,張莊哪能發展得這麼快這麼好喲。

其實他前幾年就想加入中國共產黨了,但感覺自己思想與能力還達不到黨員標準,所以沒提出來。這幾年自己通過努力,產業發展起來了,思想水平也有提高,還帶動了一些村民致富,所以他提交了入黨申請書,2019年他被村黨支部發展成預備黨員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閆春光把5000斤雞蛋賣了,善款捐給武漢。

這是現在的張莊。未來的張莊,會是更加豐富立體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