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藝術家屈汀南談非遺:用現代語言說古老故事
屈汀南(右)就“非遺傳承路上的思考”這一主題進行分享交流。 李曼霞 攝
中新網廣州6月29日電 題:跨界藝術家屈汀南談非遺:用現代語言說古老故事
作者 程景偉 李曼霞
廣州文藝市民空間“大師下午茶”活動近日在線上舉辦。廣東工業大學嶺南絲綢服飾博物館館長、跨界藝術家屈汀南出席該活動,就“非遺傳承路上的思考”話題進行了分享交流。
屈汀南生長在藝術世家,祖上的絲行曾是廣州十三行的一份子。到了屈汀南這一代,作坊雖然沒落,但藝術仍有傳承。
屈汀南的父親是廣州畫院的一名畫家。“很小的時候,常常是父親在畫畫,母親在刺繡,我在一旁看着。”等屈汀南稍大一些,父親有意培養他,每日督促他練習書法與水墨畫,希望他日後在繪畫上有所建樹。
然而,自小受祖輩的薰陶,屈汀南對針頭線腦形成了濃厚的興趣,興趣日積月累,他漸漸立下了以此爲志業的決心。在高考填報志願時,他瞞着父親報考了廣州大學服裝設計專業。“父親很生氣,一年不跟我聊一句話。”
到了1999年,屈汀南以廣東順德一帶盛產的香雲紗爲原料進行服裝設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我們拿什麼給子孫看”設計大賽中一舉斬獲“21世紀設計大獎”“世界民俗文化獎”兩項榮譽。這份成就最終說服了父親,二人雖然從事的門類不同,但在追求“美”的目標上殊途同歸。
如果說家庭薰陶爲屈汀南從事服裝設計埋下種子並使之生根發芽的話,那麼,多年的遊歷更提供了充分養料,使這株幼苗得以結出累累碩果。一位90多歲的法國老太太曾被一縷香雲紗觸動了塵封多年的記憶,在屈汀南面前潸然淚下;而在拜訪另一位比利時老人時,屈汀南在他家中看到了很多具有嶺南元素的藝術作品,那位老人和他一見如故,深情地同他說道:“這些東西是時候回到它的家鄉了”。這些經歷都在告訴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嶺南文化之美,不斷堅定他從事非遺傳承的信念與決心。
他還深入中國各地,搜尋瀕臨消失的民間技藝。早在20年前,屈汀南便深入貴州山村,向當地居民解釋來意,和居民同吃同住,只爲學得一項刺繡技法。“成就一項手藝需要含辛茹苦。”屈汀南無比感激兒時日復一日練習繪畫的時光:“那時候覺得很痛苦,現在多虧了當時打下的美術功底。”
長期的藝術實踐不斷豐富着屈汀南的藝術觀念,爲他後續的藝術實踐提供了指導。在屈汀南的理解裡,真正的優秀作品應該是“精神的物化”,即將創造主體的精神氣質、文化積澱以及民族的文化傳統充分融入到作品之中。
秉持着這樣的藝術追求,他發現當下非遺傳承與藝術創造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很多人以爲藝術就是中西元素的機械組合,所以東拼西湊,呈現出來的作品不倫不類。”他認爲,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一定要找到一根主線,然後有機結合相關元素使之呈現出“圓融”的狀態,這需要很高的創作功力。
屈汀南有一套自己的藝術方法論,概括說來便是:用現代的語言說好古老的故事。這需要深入瞭解現代文化和古老傳統並能融會貫通,爲作品添加濃厚的人文意蘊。
“我們在着眼作品的同時,也應該推廣審美教育,讓現在的年輕人對美有深刻的認識,能透過作品看到其中的藝術積澱。”屈汀南呼籲:“靜下心來,回到我們的原本,中國文化需要我們的年輕人繼往開來。”
屈汀南在活動中展示了自己的刺繡作品與收藏品。這些服飾色澤鮮麗,縫製精美,外觀華貴,顏色搭配、花鳥元素選用等細節都有獨特的文化含義。他稱,這只是他衆多藏品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