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藥企投資熱情不減,中國成創新療法關鍵“狩獵場”
法國製藥巨頭賽諾菲12月2日宣佈斥資10億歐元在中國建立一個新的胰島素生產基地,這是該公司在中國擁有的第四個生產基地,也是賽諾菲有史以來在中國最大規模的單項投資。
儘管跨國製藥企業近年來在中國經歷着更爲複雜多變的營商環境,但中國的健康醫療領域仍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市場。
押注本土化生產和中國創新藥
賽諾菲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有約1.4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對藥物的需求巨大。公司最新產線建成後主要生產胰島素生物製劑活性物質,爲賽諾菲北京工廠現有胰島素製劑產品供給生物原料。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過去國內的胰島素製劑原料都是進口,此次新設立的胰島素生產基地是跨國藥企首次在國內佈局生物製劑原料藥生產。最新的舉措進一步加深了公司在中國本土生產製造的供應鏈佈局,瞄準的是在中國擁有巨大市場的代謝類藥物。
就在今年10月,禮來中國也宣佈將投資約15億元人民幣用於其蘇州工廠的產能升級,擴產將用於擴大2型糖尿病和肥胖創新藥物的生產規模,以滿足中國患者需求,並支持未來管線產品的生產。
跨國製藥巨頭在中國加深本土化,是應對近年來激烈市場競爭的舉措。隨着一些成熟藥品逐漸步入集採,企業的利潤空間也受到擠壓。“本土化生產是企業控制成本的重要舉措,也是企業爲長期紮根中國市場作出的投入。”一位業內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加深生產製造本土化佈局的同時,跨國巨頭還在通過與中國本土創新生物醫藥企業展開更多合作,以合理估值尋求具有吸引力的優質標的,加強企業的管線佈局。
據金融集團Stifel Financial Corp投行部門10月的一份報告,每家大型製藥公司的研發主管過去一年裡都至少來過中國一次。艾伯維公司和百時美施貴寶專門在上海舉辦合作日,與本土公司會面,而羅氏、拜耳和禮來等公司已經或計劃在中國設立孵化器,與早期創業公司建立聯繫。
中國正在成爲越來越多創新療法的“狩獵場”。通過這些孵化器的佈局,跨國藥企能第一時間捕捉到中國本土藥物研發的前沿進展,並隨時進行投資評估。
根據研究機構DealForma的最新數據,今年截至11月底,已有七家大型製藥公司購買了來自中國的新藥分子,共花費至少31.5億美元的前期現金和股權,羅氏、默沙東和強生等是交易最活躍的企業。
羅氏CEO托馬斯·施內克 (Thomas Schinecker) 今年10月表示,該公司預付了8.5億美元,獲得銳格醫藥一系列潛在癌症療法的許可,並持續關注創新藥領域。“我們看到未來中國會出現大量創新。”
阿斯利康公司腫瘤學研究主管蘇珊·加爾佈雷斯(Susan Galbraith)近期也公開表示,在中國看到的是真正的創新。“我認爲中國人的學習和適應速度比幾乎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快。”
在談到中國創新藥研發達到了何種水平時,加爾佈雷斯表示:“如果以在中國發現的轟動性藥物來衡量成功,還沒有達到那個水平,但如果以科學的質量和能夠帶來未來獲批藥物的創新能力,我認爲已經達到了那個水平。”
“海嘯式”變化
中國生物醫藥研究正處於突破的邊緣。根據諮詢機構麥肯錫公司最近發佈的一份報告,過去六年,中國對全球創新藥資產授權金額的貢獻增加了兩倍,在2023至2024年間,佔全球整體交易許可金額的12%。
一位生物醫藥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跨國企業對中國創新藥的投資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年前中國公司還以仿製藥的開發爲主,但現在他們正在開發真正頂尖的藥物分子,在藥物研發方面的能力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與美國相媲美。這種海嘯式的變化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發生的。”
上述投資人稱,中國作爲“以合理價格尋求一流資產的地方”,其戰略地位日益突出,這導致全球交易格局將發生根本性轉變。
“過去很多製藥公司會尋求大規模的收購,收購成熟藥品,但近年來大規模的收購大幅縮減,一個重要原因是,市場的估值變得非常昂貴,企業開始轉向更早期藥物、以更合理的估值進行收購。”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不過直到目前,中國本土療法在全球獲得批准的數量仍然有限。據不完全統計,只有五種中國本土研發的藥物獲得了美國FDA的批准,其中三種是在2023年剛剛獲得批准的。
儘管藥物研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但跨國製藥商的態度表明它們願意下賭注。與此同時,一些中國本土製藥企業已經開始收穫成果。
11月27日,科倫博泰首個國產靶向TROP2(人滋養細胞表面抗原2)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蘆康沙妥珠單抗(sac-TMT)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於中國上市。默沙東以前已經獲得了這款藥物在中國以外地區的開發及商業化權益。爲此,默沙東同意向科倫博泰支付4700萬美元的預付款,並以高達13.6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爲條件。
今年10月,誠益生物表示將從阿斯利康公司獲得6000萬美元的里程碑付款。阿斯利康於2023年11月從誠益生物獲得了一款小分子GLP-1類藥物的全球權益,誠益生物爲此獲得了1.85億美元的預付款,並可在未來獲得高達18.25億美元的里程碑獎勵以及專利使用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