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如何走出“老齡”困境,實現泛娛樂化

星期五下班閒來無事,於是約上三兩好友出去吃飯。吃完飯後思考再三,決定去KTV一展歌喉。我們這的四線城市,沒有太多頂級KTV,都是傳統的“包廂+酒水套”模式,所以我們去了一個我們經常去的KTV去唱歌。期間唱到興起,幾人相互爭奪上麥,不禁讓我回想起了年輕時候一堆人在KTV娛樂到半夜的時候,而現在的我們,唱一首歌都要休息上幾分鐘,早已失去了當初的激情。

在我的記憶裡,我最先接觸是歌廳。小時候家裡親戚開了一個歌廳,我放假時候偶爾會進裡面看看,記得那裡面時常會放些盜版的《火箭炮》嗨曲,一堆人在舞池裡面蹦來蹦去。但也有時候會有些人給DJ遞紙條點歌,DJ一邊播放光碟,一邊拿着麥克風喊:“有請幾號桌的某某先生/女士爲大家演唱一首XX歌。“

後來隨着KTV模式的逐漸興起,舞廳、歌廳這些便被壓的擡不起頭。量販式KTV的出現,更是成爲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個稻草,從此舞廳、歌廳基本絕跡於江湖。KTV興起的十多年來,KTV的顧客主力從60後,變成了現在的70後、80後。偶爾去KTV會看見90後,但是相對於70、80後的熱衷,顯然現在的KTV早已失去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當今社會,雖然傳統KTV市場在藉着各種方法想吸引90後、95後甚至00後人羣加入進來,然而它老舊的產品形態已沒辦法滿足年輕人了,現在年輕人的用戶需求不僅僅是單純的唱歌,而是互動性社交。比如現在流行的狼人殺、劇本殺、密室探險類的線下活動,它們的主要功能是互動,遊戲性只能排在第二位。線下互動與在社交軟件上需要找話題不同,場景內的互動成了前提,把“尷尬”化解於無形之中,且這種社交的指向是同一場景內的任何人,它可以是一對多的狀態。

現在的年輕人,不管是打網遊、看直播、上社交軟件,還是在線上唱歌,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滿足他們的社交需求。互聯網APP的興起,雖然擴大了他們社交面,但同時也限制了溝通的成本。如何提高溝通的效率,這是目前傳統KTV所需要面對和滿足的。

綜合現代年輕羣體的消費習慣,市面上不少新開的KTV開始尋求轉型、改變,最爲亮眼的便是派對轟趴式KTV。

派對轟趴式KTV爲例,即將傳統KTV配置全部優化升級,並在不同包廂內均配置不同的娛樂設備,例如檯球桌、PS主機遊戲、桌上足球、移動DJ臺等,滿足年輕人一站式玩樂需求。它已經不是傳統的KTV了,而是一個集娛樂、餐飲等多種品類於一身的創意派對樂園。

時下,作爲時代產物的KTV雖然仍是消費者唱歌、聚會的首選場所,但縱觀國內市場,能夠滿足年輕消費者社交需求的新業態在不斷涌現。逐漸失去年輕人的KTV,亟待打破陳規,根據市場變化重新定位自身,這樣才能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標籤,重振行業。

作爲一路看着KTV從無到有,從興盛到衰落的人,我希望KTV可以涅槃重生,而不是成爲時代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