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科學探索,中國新繪“問天之道”

□陸晨陽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佈《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新繪的“問天之道”,必將推動我國空間科學高質量發展,助力我國成爲空間科學強國。

空間科學探索,我國“問天之旅”初露崢嶸。空間科學涉及太陽系和宇宙的起源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人類生存環境等基本和重大基礎科學問題,也是當代基礎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之一。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我們迎來了空間時代,從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到歐洲的羅塞塔探測器,再到日本的“隼鳥”號探測器……我國空間科學也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弱到強,進入發展“快車道”:“悟空”號開展暗物質粒子探測,“墨子”號首次開展空間尺度量子科學實驗,“羲和”“夸父”競相逐日,嫦娥六號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啓我國火星探測序幕,中國空間站建成我國首個太空實驗室……目前,我國空間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部分領域位居世界前列;以通信、導航、遙感衛星等爲代表的空間應用蓬勃發展。

空間科學探索,我國“問天之道”雄心勃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空間技術領域是高技術集中的領域,空間技術水平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國防實力的重要標誌。”面向世界空間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立足我國現有學科、人才隊伍及工程技術等優勢和特色,我國新繪的“問天之道”提出了擬突破“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5大科學主題,以及暗物質與極端宇宙、宇宙起源與演化、宇宙重子物質探測、空間生命科學等17個優先發展方向。三個階段的科學任務規劃,形成我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路線圖,對於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意義重大。

空間科學探索,我國“問天之果”造福蒼生。通過實施空間科學計劃,我們可以不斷取得基礎性、戰略性、原創性的重大成果,從而夯實科技基礎,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造福全人類。空間領域前沿技術的轉移轉化不僅能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而且由空間科學計劃的特殊需求帶來的技術創新可直接輻射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空間技術的應用範圍在不斷擴大,如全球定位系統、氣象預測、自然災害監測等等,這些應用又進一步推動了技術的發展和完善。空間技術還產生了各種高附加值的產業,如衛星服務、航空航天技術、同步衛星技術等,推動了社會科技和經濟迅速發展。空間探索技術的提高,也對人類思想的拓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更是人類對未來生活的重塑。

把人類文明的“足跡”送入更加深邃的宇宙,爲人類認知開闢更加遙遠的邊疆。隨着新空間科學發展規劃的出臺,我國空間科學事業必將迎來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