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成功卻受心臟病威脅 藥物會讓這器官衰竭

抗癌過程有時會導致「心臟毒性」,也就是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 示意圖 / Shutterstock )

以前的人可能會視癌症爲不治之症,但隨着醫療科技進步,許多癌友在治療過後成功存活,甚至定期追蹤多年後症狀並未復發,但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郭志東表示,這些挽救生命的方法雖然成功治療癌症,但有時卻會導致「心臟毒性」,也就是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患者可能因此降低生活品質,增加心臟相關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

●心臟毒性影響心臟血管 定期檢查可看出變化

心臟毒性可能在癌症治療期間發生,或在癌症治療後的幾天、幾個月、幾年裡,但並非所有類型的癌症治療都會產生此後遺症,郭志東指出,治療癌症種類包括小紅莓、胸部放射治療、某些標靶治療、單株抗體和預防癌症復發的藥物等,這些方式恐致心臟泵血效率降低,使血流產生變化甚至增加血栓風險,從而造成心臟病發作。而常見的狀況是鬱血性心臟衰竭,最嚴重則將面對心肌炎、冠狀動脈疾病、急性心肌梗塞。此外,也可能引起包括低血壓、高血壓、心律不整和瓣膜疾病等其他心臟問題。

癌友在治療期間,定期測量形變超音波分析可以檢測到心臟大小、心室收縮功能的微小變化,郭志東表示,這些微小的變化可能是心臟毒性的早期跡象,也是提示臨牀醫師需要適時介入,像是給予心臟保護藥物、更改化療或標靶藥物的處方。

當心髒疾病高風險者,或已知有心臟病史的人在接受癌症治療時,其風險就相對提高,且心臟病的危險因素包括抽菸、肥胖、高脂肪飲食習慣、缺少運動等,若患者也有這些習慣,服用一些化療藥物也會影響心臟肌肉和血管,產生更高的心臟毒性風險。另外接受胸部放射治療的患者也會有心臟受損的風險,因爲心臟與輻射的距離很近。

●具心臟疾病的癌友 治療前中後應注意的事項

郭志東建議,當癌症治療涉及到心臟疾病高風險的患者,或那些已知有心臟病史的人在選擇療程時,應選擇一個包括腫瘤科專科和心臟科專科合作的癌症護理團隊,有利於在治療前、治療期間和之後監測患者的心臟健康狀況。

郭志東說明,本身有潛在心臟毒性的癌症患者在開始治療前,應該有一個完整的身體和心臟評估,包括個人病史、家族病史、全面的心血管體檢,其中心臟功能檢查會含有心臟超音波、心臟形變分析。尤其心臟形變分析是由心臟超音波和專門的電腦軟體計算技術綜合分析,能更準確地發現潛在心臟毒性治療對心臟功能的變化。

郭志東強調,患者在接受治療前應採取積極作爲,避免心臟毒性,首先,要告訴醫師心臟病病史,諮詢癌症治療方案是否會對心臟血管造成風險,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在治療前、中、後都要和進行一次完整的心臟評估,病人在期間也需錄所有治療藥物、輻射的類型及劑量。

很多病患會擔心癌症治療帶來的心臟變化是否爲永久性,郭志東坦言,確實有些變化似乎是可逆的,但其他損害卻是永久性的,這些變化會持續多久尚未有一致的定論。但隨着癌症存活率提高,醫學界在癌症治療相關心臟毒性方面的認知也不斷增長。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瞭解更多導致心臟毒性的原因,希望日後能做到對心臟毒性早期檢測、治療和最重要的預防。

文章來源:本文由《NOW健康》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