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溫暖的慢火車

本報記者 李亞楠

新疆烏魯木齊到北京,2800多公里,坐火車直達最快30小時12分鐘就能到;而新疆和田地區和田市到烏魯木齊,1960公里,有一趟火車卻要走32小時55分鐘。

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13年來,“和田玉龍號”列車每天會穿越這裡,這是在新疆開行的一趟公益慢火車,被沿線羣衆親切地稱爲“小慢”,同時也是沿線羣衆致富的“快車”。

最低票價只要4元

位於新疆南端的和田地區,以前受制於惡劣的自然環境,居民出行很不方便。2011年6月,首趟“和田玉龍號”旅客列車開行,結束了和田地區不通火車的歷史。

“乘坐這趟車,從和田市到喀什市近500公里,硬座票價53元。從和田市到墨玉縣票價最低,硬座才4元錢,是很多南疆老百姓出行的首選。”列車長坡拉提汗說。

常年負責“小慢”的乘務工作,坡拉提汗每週有一半時間待在“和田玉龍號”上。這趟列車一共有64個停靠站點,“是一趟公交化的火車,沿線的一些小車站只有一兩名乘客,但是這些‘一個人的車站’仍然被保留了下來。”坡拉提汗說。

雖然是公益慢火車,服務卻不減。南疆風沙大、夏季氣溫高,2019年,車體從綠皮車更換爲空調車,票價保持不變。

乘客阿布力孜·牙克甫的鋪位牀頭,繫着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坡拉提汗介紹,這是用來標識重點旅客的,老人、小孩、行動不便的旅客等,乘務員會重點關注他們,根據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

“這次出來帶着孩子,乘務員就給我這紮了個蝴蝶結,隔一陣就來看看我們需不需要幫助。”看着鋪位上熟睡的孫女,阿布力孜臉上露出微笑。

一項受歡迎的便民舉措

“小慢”是連接南北疆的“便民車”,也是沿線百姓的“致富車”。

24歲的和田市小夥兒阿卜都薩拉木·買提斯地克要去烏魯木齊看望奶奶,出發前將自家種的核桃裝了兩袋子,一袋送給奶奶,一袋在車廂裡售賣。這趟車上,還有其他和阿卜都薩拉木一樣售賣農產品的人。

“按規定,列車上是不允許乘客賣東西的。”乘務員瑪依然·賽買提回憶,2020年,她碰到一位老大爺拎着核桃、紅棗在車上售賣。交流之後得知,老大爺家裡條件不太好,想在火車上試試能不能賣點特產補貼家用。

瑪依然和同事利用休息時間到和田地區的農村走訪調研,回來後向上級申請,希望可以允許當地羣衆在列車上售賣農產品和手工藝品。

作爲一項便民舉措,新疆鐵路部門研究後同意了她們的申請。消息傳開,來賣東西的人可真不少。瑪依然把有需求的羣衆拉進一個微信羣,每次自己走車的時候就通知他們,“微信羣裡先後有三四百人,而‘常客’有46名。”

阿卜都薩拉木還帶着自家種的石榴、媽媽做的小花帽飾品,這些都是火車上的搶手貨。“這些東西在我們當地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以前去巴扎賣,生意不怎麼好。現在車上人多,尤其是外地人多,帶上來的東西基本都能賣掉。”阿卜都薩拉木說。

列車上辦起流動巴扎

家住莎車縣的喀日·阿卜杜熱西提前一天在“小慢”上賣了一路手工藝品,到和田市後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他又拎着剩下的木碗、木勺上了車——今天是列車上的“巴扎日”,前幾天他就在微信羣裡接到了通知。

“在客流旺季,我們會不定期組織流動巴扎,全體工作人員幫羣衆一起銷售。”坡拉提汗說,乘務員們自發成立了文藝小分隊,用演出吸引乘客關注,同時銷售產品,效果非常好。

這不,火車剛剛啓動,音樂就響了起來,乘務員跳着歡快的舞蹈出發了,每到一節車廂,乘客們都爭相拍照、攝像。來自和田市的麥提圖爾蓀·圖爾蓀尼亞孜提着一籃烤包子跟在後面,喀日則推着乘務員幫忙準備的小推車,現場售賣木碗等手工藝品。

火車大清早出發,一些乘客沒來得及吃早飯,麥提圖爾蓀的生意不錯,一趟下來,帶的烤包子已經不剩幾個了。到莎車站下車時,他微信裡收到600多元。

喀日成果也不錯,當天進賬近400元,“來回車票花費51元,住宿花了40元,加上吃飯,成本100元出頭,這兩天賺到了1000多元!”

看到火車上的巴扎這麼受歡迎,瑪依然又有了將巴扎拓展到線上的想法。2021年,相關微信小程序上線,瑪依然手把手教6個農戶開通了賬號,上線了26種產品。“現在網上一個月能賣出幾千元產品,不用出門就把生意做了。”阿卜都薩拉木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22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