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微信上的溫暖
在地震過後的幾個小時,作者立即收到大陸朋友透過「微信」傳遞來的溫暖問候與關心。(羅亦晽攝)
0403花蓮地震,不但全臺有感,也造成數十人的死亡與超過千人的災民,而超過八百起的餘震更使得全臺人心惶惶,一時間社會各界的溫暖涌入災區,盡己所能協助災民恢復到正常的生活。臺灣何其不幸也何其幸運,因處在地震帶上,使得臺灣必須有防災意識,但也在救災過程中看見各界的關懷進入臺灣。
對於筆者而言,於就讀碩士期間,當時恰爲馬政府執政時期,因當時的兩岸關係融洽,不但全臺充滿陸客的活力與消費潛力,全臺多數的大專院校皆有開放陸生來臺交換,十餘年前的結緣,至今雙方仍保持着連絡,而在地震過後的幾個小時,立即收到大陸朋友透過「微信」傳遞來的溫暖問候與關心,字裡行間充滿着溫暖,也讓筆者相當的欣慰。
相形之下,2016-2024的八年期間,兩岸不但兵兇戰危,臺灣也成爲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這難道會是臺灣之福嗎?或是中國大陸所期待的現象嗎?嚴格來說,臺灣人民與大陸人民本來也就無冤無仇,但或許地理峽的分隔,導致雙方仍有制度、思想上的不同,但這些差異仍不構成兩岸之間溝通的障礙。
兩岸關係仍應迴歸到現實面,當前中國大陸對臺的舉動,確實出現軟硬兼施的兩面。但不能否認的是,雙方在經貿、文化、語言等方面仍舊維持着緊密連結,這是任何意識形態、美國霸權所無法改變的現實,也是臺灣與大陸之間所無法割捨的部分。
日前馬前總統一行人應大陸邀請,參訪大陸數個景點,最後也在北京與大陸主席習近平二度會面,從馬前總統的發言來論,「中華民族、中華文化」是維繫兩岸關係最爲柔軟的一面,縱然彼此認知雙方的制度有所差異,但仍能從文化與民族兩方面找尋共通點,當共通點確立後,兩岸依然能夠互動,達到多一份善意、就會少一分敵意的目的。
同理,從筆者的經驗顯示,無論兩岸的歧見如何深,彼此的情感是不容易切割的,其原因在於,中華民族本爲一個「多元且重情感」的民族,縱然天然的臺灣海峽分隔臺灣與大陸,但人與人之間最深刻、最單純的問候絕對可以彌補地理上的分隔。
總歸一句,「和平無輸家、戰爭無贏家」乃是常識,兩岸必須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也要發揮海納百川的胸襟,透過良性的互動來消除對彼此的歧見,無論是廣大的臺灣與大陸人,或是雙方的政府,建構更爲和平與穩定的環境是兩岸必須努力的目標。(宋磊/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候選人)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