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藥品集採新聞,我默默做了這幾件事
作者:李一年(抱朴財經評論員)
藥品集採的新聞是熱點,2024年12月12日,第十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以下簡稱第十批集採)在上海奉賢開標。
每片不到3分錢的葉酸片、每片不到5分錢的阿司匹林腸溶片、每支1毛6的氯化鉀注射液……
▲中標的阿司匹林腸溶片價格
我爲廠家們捏了一把汗:你們真能掙到錢?
然後我做了以下幾件事:
歸集了一下自己的現金,發現還有幾兩碎銀子,心安。
看了看幾個APP,還有海外廠家的原研藥在,心安。
然後決定在有空的時候去香港、泰國、新加坡轉轉,家裡有老人,我很關心這些地方的藥品供應和品種。
最後,我想聊聊對集採的看法。
作爲一個普通人,我不懂藥,但是懂一些基本常識,比如“一分錢一分貨”,還有就是“買的沒有賣的精”。
我無意批評集採製度,也不敢,主要是慫,只想站在患者角度和大家一起思考幾個問題。
比如:仿製藥和原研藥區別有多大?
在9月13日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藥監局局長李利公佈了一組最新數據:今年1至8月,國家藥品抽檢共計20969批次,合格率爲99.43%。
所以說,中國藥品的合格率是很高的,但是優質藥呢?
用醫藥界的準確術語就是:仿製藥和原研藥的區別有多大?
仿製藥是指具有和原研藥相同的活性成分、劑型、規格、適應症等特徵的藥品。我國是仿製藥大國,已經批准上市的化學藥品中,仿製藥佔比高達95%以上。
原研藥要經過大規模隨機雙盲三期臨牀試驗,在確定藥物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在可接受範圍內後,纔可上市。原研藥專利到期後,會公開有效成分的分子結構、劑量和理化特性,仿製藥企的進入,能快速地讓藥物價格大幅下降,但原研藥背後整套的製劑方法、藥品生產線管理和技術人才團隊的經驗,則難以被仿製。
毫無疑問,要控制成本的話,仿製藥纔是集採的主流。
今年10月份,《證券時報》記者做過一次採訪,信息豐富:
一家位於上海、向全球供應仿製藥的藥企人士對記者表示,如果說十年前(一致性評價制度實施之前)國內仿製藥企業水平,大多數只能打20分,少數企業可以達到60分,那麼一致性評價制度實施之後,絕大多數企業都能達到60分以上,80-90分的企業也有幾百家。一致性評價制度的實施,讓我國製藥企業的整體水平上了臺階,不少仿製藥公司在出口全球方面也露出頭角。
而且記者採訪發現:當前,進入國內醫院集採系統的仿製藥,都需通過國家藥監局“一致性評價”。理論上,過評藥在生物等效性上與原研藥應相差不大。然而,生物等效並不代表臨牀等效,從臨牀反饋來看,一些過評藥在吸收、藥效等方面與原研藥仍然存在差異。
相信懂中國新聞的都能讀懂記者的意思。
強調一下:絕大多數企業是60分以上。
集採的藥品,只要是合格的就符合規定,其實仿製藥因爲機器、原料的不同,也有區別,有的可能達到80分,有的會低一些,但都是合格的。
日常生活中,能用原研藥還是儘量用原研藥。
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吃仿製藥一週還不好,吃原研藥三天就好,你會怎麼選?肯定選後者。
當然,經濟富裕人士可以完全拋開醫保,自費買原研藥。
可是,只能用醫保的仿製藥的患者們怎麼辦?
說實話,價格捲成這樣,廠家有充分的動力把仿製藥做到及格即可,絕對不會做到優秀,那麼,最終是誰來承受這個結果?
所以,有錢真好。
講個案例,我有一位老友有多年頑疾,以前可以通過醫保吃某藥(原研藥),藥到就緩解,後來因爲種種原因只能吃仿製藥,效果不佳,他只好自己掏錢買原研藥。
所以,有錢真好,有錢就有健康,有尊嚴。
卷的結果之一,就是廠家賺不到錢。
我看到某專家真的是很有意思,他說:“錢,不是衡量一個藥企具備創新能力的唯一因素,重要的是看醫藥企業是否具有創新基因。在過去高藥價的時代,藥企利潤極爲豐厚的狀況下,中國的創新依然很少,甚至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工作都是國家推動後才進行。而現在,很多有創新基因的企業,沒有錢,他們也在做創新,創新藥給他們帶來的利益,激勵他們持續創新。所以,藥企創新與否,不要拿錢做說辭。”
但是,這位專家都不敢在媒體留下自己的真實姓名。
廠家搞研發要花錢,這是常識吧,沒有錢就不能搞創新,這也是常識吧。
結果,這位專家居然說“重要的是看醫藥企業是否具有創新基因”,我的天,難道有創新基因就可以不花錢研發藥品?用愛發電?用愛搞研發?
高藥價時代有藥企賺了錢不搞創新,就說明錢對研發不重要?這是什麼邏輯?
舉幾個例子:
12月10日,上海醫藥晚間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上藥睿爾自主研發的SRD4610用於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適應症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美國 FDA”)孤兒藥資格認定。
該項目由上海醫藥自主研發,公司擁有完全知識產權。截至本公告日,該項目在全球已累計投入研發費用約6,542萬元。
全球20大生物製藥公司中,去年開發新藥的平均成本上升了15%,達到約23億美元。此外,成功開發一個藥物的實際花費爲13.95億美元,但考慮到資本成本和時間成本,總成本可達25.58億美元。
說沒錢有創新基因就可以搞研發,這就是妄人妄語。
企業賺不到錢,就會遲滯不前,繼續吃老本,繼續想辦法降低價格,繼續降低成本,能換便宜原料的一定換便宜原料,因爲你只要求合格。
後果是什麼?
富裕人士自己掏錢吃藥,知名國際藥企能賺到錢,繼續加大投入研發新藥,新藥被合法仿製通常需要等待原研藥專利保護期滿,這通常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
所以,過個十年八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只用集採藥的羣體和有經濟條件自費買藥的羣體,他們的治療體驗絕對是天差地別。
怎麼辦?
無論如何,體驗差距肯定是有的,但是有辦法縮小這種差距,就是不要以價格作爲主要的卷的手段,要綜合考慮企業生存發展和患者的健康因素。
當一個人患病之後,只要藥價不太離譜,可以讓他儘快恢復健康,我想患者是願意讓藥廠賺錢,更願意看到自己儘快恢復健康的。
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度,過猶不及。
《第一財經》的記者採訪時,一位醫藥企業吐槽:
“其實企業自主報如此低的價格,這種極微利甚至是沒有收益的方式是做不長的,對整個行業也是不利的。”
對整個行業不利,那麼對患者呢?
還有一句話更爲重要,最近有重要會議提到: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爲。
雖然說的不是醫藥領域的事情,但所有人都有必要反覆閱讀,認真領會。
有必要的卷是提升行業的卷,如果捲到行業和患者都沒有真正受益,那就要好好想想了,這麼卷是不是真有必要?是不是有優化的空間?讓藥企賺點錢是不是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