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民進黨兩面手法
針對民進黨立委蔡易餘提案刪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國家統一前」字眼,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那是立委個人提案。(姚志平攝)
520前夕,英派立委蔡易餘提出《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將《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因應國家統一前需要」及《兩岸條例》第一條「國家統一前……」文字刪除,以「因應國家發展需要」取代。前者週五送院會一讀,後者上週已一讀。面對震撼彈,民進黨立委黨團總召柯建銘說,「兩岸問題重中之重須審慎應對,不能盲目支持」,擋下了民進黨的自走炮。
兩岸、外交及國防雖屬總統職權,但法案提出卻是立委自主,一旦自走炮超越政策底線,黨鞭自會擋下。但讓外界好奇的是,真是自走炮、還是代表一定黨意取向?又或說,行政、立法部門扮黑白臉,測試民意走向?甚或拉高姿態當籌碼帶風向,以觀後效再說。
民進黨在兩岸政策玩兩面手法,過去並不少見。年初不分區立委林靜儀接受德媒訪問提到「主張統一就是叛國」,後以「用辭不精恐遭誤解」爲由請辭,府院卻躲背後觀風向;然而,林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大選前又是以蔡團隊發言人身分受訪,會不清楚蔡英文兩岸政策,受訪不用先向蔡報告?
如此套路最終也總是民進黨受益。因不管敢不敢排審,提了案後國民黨如出面擋,民進黨便可將反對正名、親中等標籤貼給國民黨,既吃國民黨豆腐,又博取「愛臺灣」美名,何樂而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