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AI不斷升級,我們還需要閱讀和寫作嗎?

本公衆號爲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衆號,所有文章均爲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4年第十七期(總第787期)

【按】下面是本節課的課堂錄音,相較於接下來的課堂簡述內容要更豐富一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聽一聽。

初二第一學期的開學第一課,我講的是《》,目的是激發同學的思考與想象,這個問題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這個學期,我將開學第一課主題設定爲:“AI不斷升級,我們還需要閱讀和寫作嗎?”這個問題依然沒有什麼標準答案。

話題是從上學期講的一首詩說起,期末階段因爲閱讀練習中有一篇關於“茶”的記敘文,所以我就想起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然後,又由此想到了“琴棋書畫詩酒花”,忽而又覺得記憶中明代詩人唐伯虎(唐寅)好像寫過這樣一首詩,但記不確切了。於是課前匆匆忙忙地上網搜了一下,就看到這樣一首標註爲唐伯虎所寫的詩。

結果呢,等到課下在做課後總結與反思,覆盤這節課時,覺得這首詩的味道好像哪裡不大對勁兒,不大像古詩,疑心這不是唐伯虎所作。

進一步查證,果然發現了問題。原來這首詩的原型出自袁枚的《隨園詩話》。

後來,不知道被哪個現代人改造成前面那個樣子。那唐伯虎有沒有寫過關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詩呢?確實是有的。

前一個是從“古詩文網”找到的,後一個是從“搜韻”找到的。兩者文字上略有差異,但主題並無太大不同,可以確定爲唐伯虎所寫。

我又給學生補充了一個春節聯歡晚會時,岳雲鵬孫越相聲引用了號稱是李清照所作的《殘花》一詩爲例,來說明這種一不小心掉到僞造信息的坑裡的事情,經常發生。我曾經就此寫過好幾篇公衆號文章。

那麼,問題來了。

面對大量信息涌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怎麼辦?

這個問題實際上並不是第一次涉及,在之前的課上,也討論過與之相關的問題。學生能夠知曉其中的兩點。

1.要有大量的閱讀儲備,有豐富的知識背景,形成良好的語感,然後纔有可能發現問題。

2.要有多個信息源作對比,要傾向選擇權威信息源,但又不能唯權威是從,要有自己在邏輯上的思考與判斷。

講完這個內容之後,我拋出來若干關於AI的最新信息。原本我以爲最近這些天在網絡上鋪天蓋地涌來的相關信息,學生多少應該知曉一些,但實際情況卻是,他們幾乎對此聞所未聞。所以,只能做一點兒簡單的解釋。後續會把相關的介紹文章或者視頻發到班級讀書羣裡,供他們閱讀觀看,豐富與此相關的知識背景。

ChatGPT剛剛出現時,就以其強大的能力令世人震驚,隨着版本不斷升級,其算力更爲強大,所展現的能力也更爲驚人。

【圖注】截圖自Sora生成的一段視頻。

Sora,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發佈的人工智能文生視頻大模型(但OpenAI並未單純將其視爲視頻模型,而是作爲“世界模擬器”),於2024年2月15日(美國當地時間)正式對外發布。

Sora可以根據用戶的文本提示創建最長60秒的逼真視頻,該模型瞭解這些物體在物理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可以深度模擬真實物理世界,能生成具有多個角色、包含特定運動的複雜場景。繼承了DALL-E 3的畫質和遵循指令能力,能理解用戶在提示中提出的要求。(注:以上兩段內容引自“百度百科”)

谷歌在Sora發佈不久,就發佈了Gemini1.5。1.5 Pro 可以一次性處理大量信息,包括 1 小時的視頻、11 小時的音頻、超過30,000 行代碼或超過700,000 個單詞的代碼庫。

這麼多如此強大的人工智能工具,還在以令人吃驚的速度迭代,那麼接下來,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是:

有了這些AI的不斷升級,我們還需要閱讀和寫作嗎?

答案無非有三種,需要,不需要以及視情況而定。我雖然讓學生做一點兒思考與討論,但因爲他們對我所講的這個話題背景瞭解得不夠,所以,不太能夠在表達觀點之外,再說一點兒更爲具體的依據或者理由。

最後,我又拋給他們一段話:

幾乎所有學生看到這段話之後,都覺得非常可笑。但這種嘲笑,不過是站在今天的視角上看待過去而已。事實上,新世紀以來的二十幾年,人類社會因科技進步所帶來的變化,已經遠遠超過過去幾百年幾千年甚至幾萬年。未來這種科技進步的速度還會進一步加快。很多幾十年前曾經被視爲“鐵飯碗”甚至“金飯碗”的職業,今天已經完全落伍,甚至於被淘汰了。

由此,我們面臨的問題,其實不僅僅是“隨着AI的不斷升級,我們還需要閱讀和寫作嗎”,而是一個更爲宏大的問題:“在AI時代,我們還需要學習嗎?我們的學習方式需要有怎樣的變化?”

互聯網上,有很多人在分析這一波AI浪潮,必然引發教育領域的深刻變化。但遺憾的是,據我個人所見,象牙塔內的師生也好,還是象牙塔外的家長也好,絕大多數人都還按部就班,走在每個人都“熟悉”的“老路”上。但這條“熟路”,這條“老路”,未來會通向何方?沒人太關心,因爲大家只盯着眼前。

可能有人會說,關心了又能怎樣呢?現在誰能說得准將來一定會如何呢?當然,未來怎樣,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思考與不思考,準備與不準備,一定有本質的差異。

學校新學期展板上的關鍵詞是:“校踞二龍,人求四會”。其中所說的“二龍”,是校址所在地二龍路,“四會”是:“會做人、會求知、會辦事、會生活”。

我以爲,在AI時代,關於“四會”,應該有更新更深入的思考。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歡迎分享,若公衆號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