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近百隻基金髮布清盤提示,迷你基保殼“小動作”不斷

開年以來,公募行業"新陳代謝"加速。數據顯示,截至3月5日,已有39只基金基金產品揮別市場,其中權益類產品佔比超過8成。此外,還有近百隻基金髮出清盤相關提示公告。

記者注意到,在發出清盤提示的ETF產品中,有半數爲成立不足一年的次新基金。其中部分產品的基金規模已經多次連續低於5000萬元,但因"幫忙"資金而暫時脫險。

與此同時,市場上還有上千只徘徊在規模"警戒線"的基金產品。那麼,爲何會出現這麼多"迷你"基金?背後還有哪些保殼"小動作"?投資者又該如何規避這類產品?

38只基金揮別市場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5日,今年以來已有27家基金公司旗下的39只基金產品(僅計算初始基金)退出市場。其中,匯添富基金和中銀基金數量較多,分別有4只、3只。

從清盤基金數據來看,與股市關聯度較高的權益類基金基金有33只,佔比超過84%。其中絕大部分產品因此前業績下滑、持有者贖回,而導致規模逐漸縮小。截至去年四季度末,上述產品中有30只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

在這些權益類產品中,有超過6成產品成立至到期日的區間累計回報爲負,如2021年2月成立的國壽安保華豐A,截至2024年2月7日到期時恰好三年有餘,累計回報爲-48.67%。截至去年四季度末,該基金合計規模爲0.25億元。

此外,其中也有部分成立時間不滿一年的"早夭"基金。如中銀創新成長A成立於2023年2月15日,今年1月進入清算。截至1月12日到期日時,該基金成立以來的累計回報爲-25.82%,合計規模爲0.42億元。

記者查閱公告發現,中銀創新成長A在不到一年的運作時間中,陸續發佈過6次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其首次發佈在2023年9月,截至當月19日,該基金已經連續3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的情形。此時距離其成立僅7個月。

就清盤原因而言,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基金是因"觸發合同終止條款"而被動清盤,因"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而離場的基金則爲三分之一。

一般而言,因規模過小而"被迫"清盤是一種常見的情況。不過,由於行業"新陳代謝"加速加上監管的相關指導,近年來通過"基金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方式主動退場的情況也在迅速增多。

Wind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共有260只基金進入清盤程序,其中因"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而主動清盤的數量爲140只,"觸發合同終止條款"而被動離場者則有120只,前者佔比更高。

"各家(基金公司)此前都在加快處理那些長時間‘小微’的基金產品,這有利於解決公募基金行業量與質不平衡的問題。可以看到去年有很多頭部公司也在清盤。"一位來自近年來有較多清盤舉動的基金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經過一輪的主動清理,接下來存量產品的市場競爭可能會加劇。

近百隻產品發出相關提示

春節以來,A股市場有所回溫,上證指數重回3000點之上。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在此前賺錢效應不佳的背景下,權益類基金首當其衝,或因業績回落、持續營銷未能吸引投資者等原因成爲清盤的主力軍。

"雖然近來A股市場有所升溫,但影響仍在繼續,後續預計還會有很多基金清盤。"一位頭部基金市場部人士對記者表示,主動權益類基金清盤現象的發生和市場行情有很大的正相關性,某些基金是在市場高點時發行成立的,當基金產品面對市場下行壓力時,這些基金相應地淘汰風險就更大了。

事實上,開年以來,已有多隻基金髮布清盤預警。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4日,今年以來至少有94只基金(不同份額合併計算,僅計算初始基金)發佈了清盤相關預警公告,包括18只已經退場的產品。

在76只正在公告預警的產品中,超過8成爲權益類產品。指數型產品是主力軍,而被譽爲"最卷賽道"的ETF產品數量有32只。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5日,其中約有半數ETF產品成立至今不足一年。

如華泰柏瑞中證有色金屬礦業主題ETF於2023年11月30日成立,截至今年2月19日,該基金已經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截至3月4日,華泰柏瑞中證有色金屬礦業主題ETF的規模爲0.19億元,至此成立以來還不足百天。

此外,工銀國證2000ETF、易方達MSCI美國50ETF、國泰中證油氣產業ETF、工銀中證消費龍頭ETF等產品均是去年四季度成立,運營至今不足半年。而這一情況此前已有顯現。以2023年爲例,57只清盤的被動基金中,超過一半數量的基金爲ETF產品。

一面是ETF基金的爆發式增長,一面是部分ETF規模難以長大,逐漸淪爲"迷你"基金並拉響清盤警報,甚至退出市場。爲何ETF熱潮下,產品快速成立卻又淪爲小微?

"對於高度標準化的ETF產品來說,基金越多意味着同質化競爭加劇。"華南一位指數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ETF市場仍處於高速發展期,通過新發基金搶佔市場份額是優先考量,但激烈的市場競爭之後將有相當一部分ETF產品被淘汰,這也是市場良性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

"產品同質化、指數投資價值低與相關行業主題未在市場風口是迷你基金出現的主要原因。"前述基金市場部人士認爲,近年來基金髮行速度加快,賽道日益擁擠,基金公司爲了爭奪賽道主動權,進一步加快發行節奏,產品重複跟蹤指數情況愈加普遍。

迷你基的"小動作"

按照規定,基金觸及清盤需要滿足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條件。記者查閱公告時發現,有部分產品連續多日基金規模低於5000萬元,在面臨清盤之際,會突然有超千萬元資金入場,隨後迅速贖回。

例如某指數產品公告顯示,截至1月24日,該產品已連續47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換言之,距離其觸發合同終止情形僅剩3天。而在1月25日時,該基金份額單日增加2400萬份導致資產淨值超過5000萬元。而1月26日,這隻產品的份額單日減少2600萬份,再度回到"警戒線"之下。

對此,某頭部基金公司人士與記者交流時表示,這種閃現的資金大概率就是"幫忙資金"。他指出,"連續工作日打斷以後,清盤危機就會暫時性緩解,(這種辦法)主要看基金公司想不想保"。

不過,依靠"幫忙"資金而脫險的情況並不能持續。例如成立三年期間曾發佈了26次清盤預警的凱石灃,該基金曾數次因有資金介入而暫時"安全",2023年5月,該基金仍難逃清盤的命運。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場共有1352只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規模合併計算,僅計算初始基金),在全市場基金產品佔比約爲12%。爲何會有這麼多小微產品,甚至還有不少次新產品?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基金淪爲迷你基金,反映出行業的激烈競爭。一方面,若是機構定製或有"幫忙資金"介入的產品,當資金撤走後,產品自然淪爲"迷你"基金。

另一方面,則是基金產品業績較差,投資者選擇"用腳投票";或知名度較低、持續經營能力不佳,無法吸引投資者前來申購。"大量同質化產品的出現,缺乏吸引力的產品自然會失去生命力。"前述頭部基金人士說。

記者注意到,除了"幫忙資金"閃現助力以外,也有不少"迷你"基金嘗試自救,例如以極致化打法獲得短暫亮眼業績"逆襲",以吸引投資者的目光。例如在去年業績居前的主動權益類產品中,就有部分產品的基金規模在5000萬元左右。

"建議規避基金規模小且業績差的產品。"在一位基金行業分析師看來,小規模基金比大規模基金的清盤概率更大,現在市場上的基金產品數量超過股票,投資者可以選擇真正有長期業績競爭力的產品。

此外,在操作上,一般來說基金公司發佈清盤公告到基金正式清盤,中間有一段時間,在此期間,投資者可以直接贖回基金,或者轉換成同基金公司的其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