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 天皇退位說:「日本教」的教皇
神武天皇據傳是日本第一代天皇,天照大神的後裔。 圖/維基共享
外國人說起日本天皇家,一般起手式就是「萬世一系」和「天皇萬歲」這兩個概念吧。日前日本天皇的生前退位風波,也讓大家開始重新注目起這個號稱有2600多年曆史、史上最古老的皇室。雖然後來宮內廳出來澄清並沒有這回事,但是這個新聞在日本國內仍然掀起了許多波紋。
首先,日本的右派對於「生前退位」這個用詞的本身,就認爲是一種不敬的用法。明治天皇的玄孫竹田恆泰曾說過,「退位」意指立刻遜位,沒有傳位給皇太子的意涵在內,同時退位一詞就像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時一樣,其實也帶有王朝結束的意思。竹田指出應該使用「讓位」,這樣一方面可不必刻意提「生前」一詞,也有傳位給皇太子的意思在裡面。
把天皇家神聖化是日本右派的一大特徵,畢竟這個世界最古老的皇家,某種程度來說也算是日本這個國家的代表。雖然臺灣跟日本之間有很堅固的友誼,但是我們倒也不必跟着右派人士們一起凡事都「天皇萬歲」而避諱退位這個說法。
不過在進入正題前,還是要先跟大家解釋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現正在位的天皇,在日本一般都稱爲「天皇陛下」或「今上天皇」。明治維新之後因爲規定「一世一元」(每個天皇終生只使用一個年號),所以按規定,天皇的年號都直接用來作爲過世後的諡號——明治天皇或是大正、昭和天皇等這些稱號,都是天皇過世之後纔會開始使用的。
現正在位的天皇,在日本一般都稱爲「天皇陛下」或「今上天皇」。圖爲2009年今上天皇(明仁)即位20週年。 圖/路透社
在明治之前,一個天皇治世中可能使用好幾個年號,所以死後就以其特徵或德行訂定「漢風諡號」爲之命名。「漢風諡號」在平安時代漸漸式微,往後以天皇生前的皇居、隱居地爲之命名(例如三條天皇、冷泉天皇等),直到江戶時代之後使用「漢風諡號」的習慣重新恢復,而於明治維新後再度變成以年號命名諡號。
但不管如何,現任的天皇都被稱爲「今上天皇」或稱爲「帝」(みかど);退位後的天皇則稱爲「上皇」,出家後的上皇則稱爲「法皇」。而如果上皇或法皇有同時複數存在時(比方說退位後的天皇父親、祖父都還健在),纔會用其居住地來稱呼。例如,在史上第一次天皇被幕府流放的承久之亂裡,除了被廢位的仲恭天皇之外,其他被流放的還有後鳥羽上皇(祖父)、土御門上皇(伯父)、順德上皇(父親),而這些上皇們當時就被稱爲「後鳥羽院」、「土御門院」等。
承久之亂裡被流放的後鳥羽上皇(左)跟土御門上皇(右),當時分別被稱爲「後鳥羽院」跟「土御門院」。 圖/維基共享
明治年間訂定的「皇室典範」雖然沒有規定天皇不能在生前退位,卻在第一章「皇位繼承」中的第四條明確規定「天皇駕崩時由皇嗣立刻即位」,間接地否定了生前退位的可能性。但是,明治之前天皇生前讓位乃是司空見慣,甚至古代的許多天皇還樂於提早讓位,一方面是因爲日本本就有「隱居」這種一家當主在生前就把家督之位傳給後代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因爲日本特有的「治天之君」傳統。
如用傳統的漢文解釋「治天之君」(ちてんのきみ),當然就是「統治天下的君王」。不過,平安時代後期爲了防堵權臣藤臣氏作爲外戚干政的力量,日本發展出退位後的上皇作爲現任天皇的父親或祖父,成爲實質操控朝廷的「院政」,爾後「治天之君」一詞演變爲「治理天皇的君王」。
這種奇特的院政形態在「怪物」白河上皇時發展到巔峰,白河上皇甚至曾經豪語,說這個世上不聽他話的只有「賀茂河之水、雙六的賽(骰子)、山法師(寺院的僧兵)」而已。這位權傾一時的怪物不僅掌握權力,男女關係更是混亂。也因爲這種把天皇制架空的變形制度,導致了日後日本天皇家衰弱,武士擡頭,發生了史上第一次臣下(幕府)流放天皇。最後,天皇家被束之高閣,而戰國時代最慘的時候,天皇還得賣自己的字畫貼補家用(後奈良天皇)。
在神道教傳統中,天皇是天照大神後裔,故具有神性;圖前排皆爲天皇,後排皆爲神祇。 圖/維基共享
江戶時代天下重獲太平,天皇家的生活當然大爲改善。但是,天皇的存在已經變得必須對幕府言聽計從了。但朝廷從1192年鎌倉幕府成立之後,就早已被奪走政治實權,所以如果物質上幕府可以提供保障,那好像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在鎌倉、室町、江戶這三個幕府時代裡,除了少數幾個例外,朝廷最大的功能就是古典文化的保存和象徵性的存在。但在明治維新之後,原本的幕府體制被視爲無法對抗外來帝國主義的舊制度,於是在「萬民平等」的前提下,爲了建設新的國民國家,天皇再次以「王政復古」的口號被擺上舞臺。
但如前面所提的,天皇家遠離實際政治七百年有餘,天皇作爲象徵性的存在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這脈絡下,身穿軍服親自閱兵、主持御前會議的天皇形象,就傳統來講反而是不自然的。而明治憲法當年也是在富國強兵的大旗下,由維新元老們主導、打造出的普魯士型憲法。當時的駐德公使青木周藏在回國之後,看到民間四處還是充滿穿着日式傳統服裝的人民,就嚮明治天皇直訴:「如果國民不徹底改穿洋服的話,日本就不可能成爲文明國家」。明治天皇聽完後向側近們苦笑地說:
青木太「哈德」了。他把天皇當成德國皇帝了
就算是身爲日本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天皇之一的明治天皇,仍然儘量保持着天皇「統領而不裁決」的大原則。而在這種背景下所訂定的皇室典範,會間接否決生前退位的可能性,就是要維持現任天皇的神聖性和最高統帥權,一方面防止「治天之君」再次出現,擾亂朝廷的權力關係,同時也是在杜絕本來就已經儘量不直接裁決事務的天皇,再次被擁權的臣下強迫退位的危險性。
明治憲法當年乃是在富國強兵的大旗下,由維新元老們主導、打造出的普魯士型憲法。圖爲憲法頒佈圖。 圖/維基共享
就算是身爲日本史上政治性最強的天皇之一的明治天皇,仍然儘量保持着天皇「統領而不裁決」的大原則。 圖/維基百科
雖然戰敗之後舊皇室典範被廢止,新皇室典範頒佈於昭和22年,但是第一章關於皇位繼承的部分卻完全沒有變動。在昭和天皇發表了「人間宣言」,自我否定了「現人神」的地位後,某種程度而言天皇家可以說回覆到了過去舊有的形態,除了高度的象徵地位和國事儀禮外,只保持着天皇家兩千年來最重要的工作——祭祀。
很多人都知道,在日本皇居內有一塊約300平方公尺的神田。從昭和天皇時代起,天皇家就親自下田耕種,收割的稻米其中一部分會作爲伊勢神宮「神嘗祭」的稻穗使用。這倒不是因爲昭和天皇是生物學者的關係,而是因爲日本神道本來就跟稻作文化息息相關,尤其是天皇家祖廟的伊勢神宮,更是日本對於土地生命力的最高崇拜殿堂。到今天仍然在皇居內的宮中三殿所進行的「宮中祭祀」,就是天皇最重要也最辛苦的工作。
日本宮內廳的網站,將這些宮中祭祀定位爲「宮中公務」。以天皇需要作爲祭主主持祭典約有:元旦的四方拜、昭和天皇祭和神武天皇等歷代天皇祭日、秋季的神嘗祭和新嘗祭、年底的天長祭等二十多個祭典;再加上每個月1日、11日、21日的旬祭,還有每天的日供之儀、每天凌晨的每朝御代拜等。光聽這些大堆頭的祭典,就讓人覺得日本天皇根本比臺灣任何大廟的廟公都還辛苦,更何況新嘗祭等大祭動不動就得「正座」跪坐數小時,而且每次出席儀式都得穿戴平安時代式的束帶正裝,冬天極冷而夏天又熱得要死。
所以大家知道拿日本國民稅金生活的天皇其實並不好賺了吧(笑)。
1999年今上天皇(明仁天皇)於宮內神田收割伊勢神宮「神嘗祭」所需的稻穗。 圖/路透社
祭祀是天皇家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圖爲新嘗祭。 圖/維基共享
天皇除了接待外國貴賓和國內外訪問外,平日工作最大的負擔就是這些祭祀儀式,不過這卻是天皇家真正繼承了兩千年的天職,或許也是天皇家真正續存的意義所在。在民主時代不必擔心「治天之君」再現,也應該不會有政府要強迫不順眼的天皇退位,而日本國憲法雖明確規定政教分離,現在的日本也不是人人都是神道教信者,但這種深入DNA的祭祀文化,卻由象徵元首天皇代表承襲至今。
被日本作家井澤元彥形容爲「日本教」教皇的明仁天皇,日前否認了生前退位的傳聞;面對一些左派媒體所說的「既然拿稅金在生活,就應該好好工作哪有退位之理」這種不太厚道的言論,高齡的天皇表示仍然會盡力完成職責,這應該也是出自於傳承這種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吧。不過身爲一個日本文化的愛好者,除了感佩天皇的心意之外,同時卻也希望能夠看到許久不見的「上皇」重現於世啊。
但是明仁不會出家,所以大概沒機會看到法皇吧。
左至右前排:今上天皇(明仁)、皇后美智子、皇太子德仁親王、皇太子妃雅子。左至右後排:秋篠宮文仁親王、秋篠宮妃紀子、文仁親王女兒真子內親王。 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