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經濟新趨勢、探討經濟新路徑
來源:馬洪基金會
在全球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今天,爲深入剖析2024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3月28日下午,馬洪基金會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上海凱世通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工商銀行深圳市分行、深圳龍源精造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本站科技《why星人》的共同支持下,在銀湖CDI大廈舉辦“問勢2024”理事報告會。
深圳智庫聯盟理事長、深圳市決諮委專職常務副主任高振懷在致辭中向馬洪基金會十年來堅持打造“問勢”理事報告會品牌活動表達了敬意,並提出三點期望:一是繼續強化資政啓民功能,在以思想智力產品服務決策的同時,肩負起開啓民智、做社會思潮和時代風向擺渡人的使命,讓民衆更有智慧、有思想、有文化、有常識邏輯和正常的價值觀;二是賡續專業倫理,“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講真話”,向社會表達真知和真理,避免誤導決策和公衆;三是持續關注深圳的發展,聚焦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探索更多引領性、戰略性、具有長期價值的改革,探索從政策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爲國家發展創造深圳模式、提供深圳樣本。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馬洪基金會名譽理事樊綱教授以《克服短期波動,推進長期增長》爲題做專題報告,具體圍繞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展開。短期問題即中國宏觀經濟當前面臨的需求疲軟、房地產市場波動、地方債務、經濟增長失速等問題。在新出臺的政策當中,值得關注的有鼓勵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居民汽車家電等以舊換新,以及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兩個方面。這些看起來是微觀政策,但是具有宏觀意義。比如企業設備更新,政府用少量補貼,銀行提供一些貸款,有人去買設備買配件,真正有人去買東西,就擴大了需求;而供給設備的產業也就可以去買東西,這就可以產生“乘數效應”,帶動總需求的擴大。汽車、家電、家裝等以舊換新,也是同理。在這方面,國有企業應該帶頭做。樊教授指出,國有資本作爲公共資本,重要的職能是提供公共物品增加公共利益,而現在最大的公共品,就是宏觀經濟穩定,提高宏觀經濟效率。中國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有大量的國企國資,這時哪怕收益低一些,起到穩定經濟的作用,也是值得的。關於超長期特別國債,樊教授認爲地方債普遍存在“時期錯配”和金融債、專項債用於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時的“功能錯配”兩方面的問題。長期國債將有助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債務期限延長,也有利於加大財政政策的支撐力度。
長期問題即生產力的創新發展問題。樊教授指出在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問題上,要防止以下幾個思想誤區:一是忽視傳統產業,一味強調高新產業。傳統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需要利用新技術獲得更好的發展,而不能不去大力發展。第二,創新發展不是說就要靠政府要集中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政府在這方面的首要職能是創造有利於創新和企業發展的體制、政策環境,鼓勵企業創新,使企業能夠有效運作,並實現盈利。第三,新型舉國體制,是指我們統一集中發揮稀缺資源的作用,而不是各級政府、各地政府都要上同樣的項目,搞同樣的企業,那樣反倒把稀缺資源碎片化了,適得其反。第四,創新發展,不是所有地區都不顧各地的具體條件,去搞同樣的產業。我們是個大國,難免存在地區差距,需要因地制宜,有些地區可能最好的產業結構是承接沿海地區傳統產業的轉移,而不是也一窩蜂地扎堆熱門。第五,新技術會帶來新問題,需要及時進行監管,例如AI、基因技術等應用過程中一些新的風險。但也需要以創新思維來面對創新風險,過長審批、過度監管,我們本來先進的東西遲遲不能應用落地,別的國家反倒超越的過去,我們原來先進地位反倒變成了落後。
對於如何真正發展新質生產力,樊教授強調應推進改革科技創新體制,形成創新生態從而使新技術能夠源源不斷。他建議從教育體系、知產保護和科創體系改革三方面着手,注重發揮民營企業在創新領域的靈活性、自主性和持續性作用,促進以企業爲核心的創新體制的形成。樊教授最後指出,我們應以長遠眼光看待問題,注重改革,保持開放,發揮後發優勢,提升要素結構,纔能有效縮短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馬洪基金會第1~2屆理事唐傑做了題爲“轉型升級與後發優勢的形成”的主題演講。他表示樊綱教授認爲後發優勢是發展中國家在中等收入階段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追趕是一個持續的升級過程,關鍵在於發展中國家能否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即通過學習、引進、吸收和利用世界上已有的知識與技術,以較低成本和較快速度增加自身的知識要素,實現可持續的較快增長。
他接着通過國際經驗和中國內部各省市的發展差異,來支持樊綱教授的洞見。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對趨同與追趕的解釋力有限,而後發優勢則是通過產業升級和空間差異的擴大來發揮作用。特別地,政府在形成後發優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促進產業集羣和產業鏈的形成。
廣東的實踐被用作例證,展示了後發優勢如何漸進地替代比較優勢,並在出口競爭力和產業結構中發揮作用。通過具體的出口商品數據,他說明了廣東如何通過轉型升級,在保持傳統制造業優勢的同時,發展新興產業,如集成電路;傳統玩具和AI等新技術相結合,創造了新的技術和知識。他特別指出,只有傳統的技術,沒有傳統的產業。
廣東及深圳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爲例,展示瞭如何通過政策導向、技術創新和產業鏈集聚,形成新興產業的後發優勢。深圳政府的干預最大程度降低了創新成本,提高了創新收益,在創新過程中政府的有爲是非常重要的。
互動交流環節中,多位與會者從不同角度提問,兩位主講嘉賓也提供了精彩且深入的回答,進一步豐富了會議的討論內容。報告會不僅爲參與者提供了寶貴的信息和見解,也爲公衆瞭解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提供了一個窗口。
主持人馬洪基金會理事長郭萬達對與會嘉賓圍繞我國經濟增長的理論、實踐和政策問題的討論表示讚賞,尤其強調了這些討論對深圳發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深圳作爲改革開放的先行探索者,其在創新和新質生產力培育方面的實踐,對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具有示範效應。兩位嘉賓的分享不僅豐富了與會者的認知,也增強了大家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爲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提供了有價值的分析方法。
深圳市政協原副主席邵漢青,深圳市委原副秘書長、馬洪基金會創會理事長李羅力,深圳市委原副秘書長、深圳市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南嶺,深圳市委原副秘書長、馬洪基金會監事樂正,深圳市決諮委專職委員劉忠樸,深圳市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賈興東,馬洪基金會理事王學東,合口味集團董事長、廈大深圳校友會理事長孫小荔,深圳市海王集團黨委書記王驥,中興新通訊有限公司董事長韋在勝,工行粵港澳大灣區中心主任鄭立華,同創偉業董事鄭偉鶴,寧聚共生集團董事長劉丹寧,深圳市鐘錶協會會長朱舜華及上海凱世通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尹超等重要嘉賓出席會議,綜研院專家、高校教授、研究機構學者、馬洪基金會智庫百人會成員、企業負責人、社會組織領頭人及新聞媒體等社會各界嘉賓參加會議,線上直播觀看人數達4萬餘人。
隨着“問勢2024”理事報告會的圓滿落幕,與會者們對中國經濟的短期挑戰和長期增長路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馬洪基金會創辦的“問勢”系列報告會,始終圍繞國家經濟發展形勢作前瞻性的交流研討,依託高端專家平臺發揮智庫對政府決策、公共政策的影響力。進一步發揮紮根基層的優勢,引導高端專家成員通過基金會創立的平臺,以接地氣的方式對外發聲,爲高端專家和基層羣衆創造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未來,馬洪基金會將繼續腳踏實地,發揮其作爲智庫型基金會的專業優勢,通過深入研究和務實討論,服務政府、服務社會、服務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