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缺藥 健保署擬刪15項指示藥 遭批打假球

專家指出,近期國內各大醫院急診紛紛涌現排隊人潮,除了與新冠疫情升溫、流感季節延長等因素有關,可能與基層診所、藥局缺藥密不可分。圖爲民衆前往醫院急診室就醫。(本報資料照片)

國內缺藥問題嚴重,近期外界不斷有呼聲要求指示藥品退出健保給付,健保署上週雖宣佈15款指示藥擬退出健保,但仍遭專家質疑打假球,認爲應先讓使用量大的指示藥退出,且應制定出指示藥廠自行退出健保的相關辦法。

健保署上週召開會議,初步共識有15項指示藥未來不再由健保給付,主要是針對廠商已無生產、消化酵素、維生素或保健食品成分等品項,至於未來也會發函給醫界,詢問每年用量藥錠低於5000顆的產品,未來是否應持續納入健保。

臺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發言人沈採穎表示,指示藥品退出健保是藥界一直以來的呼籲,但健保署的做法是先將用量低的踢出健保,「根本是在打假球」,因爲這些用量不到5000顆的產品,藥廠早就不願意生產,還需要健保署來踢嗎?

沈採穎指出,健保一年在指示藥上花了將近17億,其中前五大項目依序爲止痛藥、咳嗽感冒藥、抗組織胺、腸胃機能藥、鼻用製劑等,但在這次會議的初步共識中,並未看到這類藥品,顯見健保署仍不敢切入問題核心處理。

開業藥師易麗珍指出,所謂指示藥是用在發生症狀當下,作爲緩解病人不適之用,本來就不應該拿來當作慢性用藥,例如氧化鎂這種指示類軟便劑,就應該是症狀當下由藥師給予,而非讓醫師開立一天到晚讓病人用,反而造成藥物浪費。

而從現在健保署的作爲,易麗珍認爲若採漸進式逐漸讓指示藥退出健保,固然是件好事,但就目前所看到的資訊根本不痛不癢,有點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若只爲做給基層看,說實在也沒太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