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護創新!花蓮消防「管路共構裝置」取得專利 獲鳳凰杯肯定

花蓮縣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吳冠廷(左)與救護義消謝欣伶(右),5年前合作設計「複合式功能管路共構裝置」,有效固定患者到院前後置放氣管內管與鼻胃管,今年獲得第一屆鳳凰杯「消防實務設計獎產品組」優秀獎肯定。(花蓮縣消防局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吳冠廷(左)與救護義消謝欣伶(右),5年前合作設計「複合式功能管路共構裝置」,有效固定患者到院前後置放氣管內管與鼻胃管。(謝欣伶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花蓮縣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吳冠廷與救護義消謝欣伶,爲使患者到院前後置放氣管內管與鼻胃管能有效固定,5年前合作設計「複合式功能管路共構裝置」,經多次測試及嘗試生產,不僅成功取得專利,今年也獲得第一屆鳳凰杯「消防實務設計獎產品組」優秀獎肯定,未來期待能量產幫助更多患者與救護人員。

花蓮縣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吳冠廷(左)與救護義消謝欣伶(右),5年前合作設計「複合式功能管路共構裝置」,有效固定患者到院前後置放氣管內管與鼻胃管。(謝欣伶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消防局表示,救護人員如遇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案件時會在現場執行急救處置,除常見的心肺復甦術,EMT-P高級救護員則會置放氣管內管並外接袋瓣罩甦醒球給予病患人工呼吸,到院後患者除有提供氧氣的氣管內管,也會隨着病程進展置放避免咬管的口咬器或置放鼻胃管、口胃管等,以利灌食、灌藥或引流使用。

從事消防救護工作長達11年的吳冠廷表示,目前臨牀上固定氣管內管可使用管路固定夾、口咬器合併使用宜拉膠布或彈性棉繩等,但上列方式不僅容易導致搬運過程管路滑脫、操作不便、皮膚壓傷等問題,也會因着救護環境不乾淨、空間不佳影響固定管線的操作。

吳冠廷與身爲護理師的義消夥伴謝欣伶爲解決整合固定管路的問題,2019年合作從到院前緊急救護角度出發,並結合護理思維研發設計「複合式功能管路共構裝置」,並在2020年取得成功專利。

謝欣伶表示,自己2019年開始從事護理師,隔年加入義消團隊,出勤執行救護案件時發現插管後是否固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過因固定較爲費時,但搶救患者生命就是與時間賽跑,於是發想設計能在到院前固定氣管內管的工具。

或許是因爲護理師的專業背景,讓謝欣伶認爲患者到院後的後續治療管線也有固定需求,最後決定設計一款可整合到院前後管路的工具,讓患者舒適,也方便照顧者照護。

吳冠廷坦言,設計過程從無到有一路走來不容易,在構想時不僅遇到很多困難,也不知如何生產,期間問了很多人才讓設計逐漸成形,但過程中也嘗試很多次實作,最後經過多次測試跟不斷地修正與討論才研發成功並取得專利。

吳冠廷希望透過鳳凰杯發表設計後能先提供花蓮消防局的救護員使用,若確實符合急救需求,未來希望可以量產,幫助大家出勤更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