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作技藝顯身手 傳統文化更年輕

予尋中軸線主題文創兼具美觀與實用

本着讓傳統文化“年輕化”的願望,北京工美集團去年專門面向青年一代新消費人羣創立的品牌“予尋YUXUN”,帶着用國禮的審美打造的衆多文創產品,今年首次登上服貿會大舞臺。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這支由工美集團80後、90後新生代力量組成的核心運營團隊,通過藝術共創計劃合作的藝術家已達百餘位,涵蓋插畫、雕塑、刺繡、染織等多個門類,讓非遺進入日常生活,讓文創更受年輕人喜愛。

予尋文創主打“情緒價值”

在位於服貿會首鋼園區11號館的北京工美集團展臺,各類予尋系列文創產品主打給年輕人“提供情緒價值”。以展臺上的古風扇子爲例,有的畫着芭蕉,題字“請勿蕉綠”;有的畫着青松,題字“放鬆一點”……此外,還有一些“藝術家合作款”更是成爲爆款,比如在藝術家蘇大有作品“青花紋飾魚”基礎上二次創作的“摸魚”手機架等系列藝術家IP文創產品,日銷售量達上百件。

在予尋展區所有文創產品中,最受矚目的當屬“文房四寶”禮盒。這是予尋聯名一得閣墨業推出的“見字系列”,禮盒中包含兼毫毛筆、龍泉青瓷墨碟和水滴、花香墨等,此外還配了裁成小塊的灑金宣紙和字帖。北京工美集團運營管理部副部長楊羽佳介紹,這套產品除了能讓喜愛書法的年輕人省去挑選文房四寶的煩惱,也可以讓他們在練習書法時更有儀式感。“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款文創產品,讓人們在享受書寫樂趣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筆墨飄香的樂趣。”

此外,現場展出的予尋中軸線主題系列文創,也深受年輕人歡迎。該系列文創以北京中軸線爲靈感,將古老的建築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兼具美觀與實用,讓中軸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走進日常。此外,展臺上還有琺琅彩工藝的財神爺冰箱貼、苗銀工藝的小茶杯、憨態可掬的青花瓷胖貓擺件等,各種充滿地域與民族特色的非遺技藝在展臺前被一一打開,展現出京作技藝和“予尋中國行”的豐碩成果。

聯合青年藝術家推廣非遺

予尋系列文創產品“出圈”,離不開創新,這一點首先在予尋的藝術共創計劃中體現出來。據北京工美集團副總經理、總工藝師王晶晶介紹,作爲工美旗下藝術非遺“中國禮物”商業平臺,年輕的予尋團隊不斷與品牌、藝術家、供應鏈等攜手並進,共同推動產業升級。自去年6月品牌暨藝術共創計劃發佈以來,予尋全網粉絲已突破300萬。

今年,予尋在保持與平臺內及京津冀青年藝術家、非遺傳承人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啓動了“予尋中國行”項目,並持續加強了與全國非遺技藝、傳承人與老字號品牌的強勢合作,依託北京工美產品設計研發和銷售轉化能力,以當代時尚國潮理念和營銷方式,持續發揮在非遺新消費領域的資源聚合效應,共同打造了一系列兼具傳統和現代、文化與時尚的國潮精品。

今年4月以來,予尋運營團隊已經探訪了海南、江西、廣東、大涼山等10餘個非遺傳承大省,探訪了包括壯錦、彝繡、夏布繡、彝族銀飾、椰雕、陶瓷燒製技藝等十餘個非遺傳承技藝,希望通過工美的商業平臺孵化優勢,不斷整合品牌、技藝、藝術家、供應鏈和銷售渠道,讓非遺技藝從新展現在生活使用場景中,讓非遺進入日常生活。

年輕團隊開啓商業新探索

“共創計劃”爲工美集團帶來了新的發展增量。“我們每期會圍繞不同主題發佈產品需求,吸引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參加,大大拓寬了產品研發和設計的思路。”王晶晶介紹,傳統工美設計師的理念更偏向工美風格和調性,而“共創計劃”出來的產品則完全打破了工藝美術的概念,通過孵化和運營衍生出很多新的產品。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目前通過共創孵化、供應鏈整合、營銷資源共享等多種業務模式,工美集團已與數百位藝術家進行深入交流,並與近50位共創藝術家形成長效合作機制,合作面世系列產品30餘款。運營模式的創新也重塑了團隊角色——原本的策略規劃部門直接變成實操團隊,負責策劃、設計、生產、銷售、宣推等全鏈條操作,團隊合作模式、品牌孵化模式等都有了新變化。

“品牌是爲傳統技藝增值賦能的有效途徑,品牌化發展已成爲當今市場的重要趨勢。只有運用市場化的思維和品牌化運營的模式,才能讓傳統技藝真正活起來、火起來。”王晶晶表示,將非遺產品品牌化發展,注入現代審美與全新的生活方式,才能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的目光,真正讓非遺技藝成爲展示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內容。

文/本報記者李佳

攝影/本報記者付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