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發燒 善用AI技術力 落實低碳經濟
大桃園淨零新經濟論壇,與談二主題《低碳經濟 企業創新與產業永續》。主持人中國時報副社長王儒哲(中),與談人包括:桃園市政府環保局局長陳世偉(右二)、桃園市政府經發局局長張誠(左二)、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右一)、大亞綠能副總經理沈佑霖(左一)。圖/陳麒全
淨零碳排已成爲全世界的發燒話題,不論2040年或2050年,各國都有相對應淨零碳排目標的宣示。在實現低碳經濟的過程中,AI的技術力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僅可以節省人力,更能有效判讀及辨別耗能的設備,從而解決問題。從電能的運用來看,儲能設備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與此同時,經濟發展和環境永續不該是矛盾的概念,而應透過政策、創新等面向出發,將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資源再利用,來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政府、企業以身作則,藉由AI技術發展智慧能源,再將節能減碳落實爲全民運動,是邁向淨零的最佳途徑。
談到如何讓臺灣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以及智慧桃園的政策將如何實行時,桃園市環保局局長陳世偉說,AI在節能減碳中扮演相當重要的環節。去年雖還在摸索的階段,但藉由市長本身理工人的背景,特別着重在AI的相關技術這方面,包含判定摩托車排放黑煙、檢測水質顏色判定廢水,及工地的自動灑水系統等,都是透過AI技術來達到優化且精準的判定,其中多項得到獲獎的肯定。
陳世偉指出,藉由這樣AIoT的相關技術,可有效的減少人力成本,節省經費,達到開源節流的效果。「AI不只是冷冰冰的科技,而應該融入在生活當中,運用許多巧思來達到智慧城市的目標。」
目前全世界都處於強降雨的時代,這也顯示碳排量步步高昇的趨勢,該如何說服企業達到減碳目標,陳世偉提出呼籲說,減碳須全民動起來,大家一起努力。
尤其企業可以和環保局共同來努力,藉由碳盤查、碳足跡和減碳等相關訓練,再透過企業自身提出的減碳計劃書,知道哪裡可以作出改進,「環保局的角色不是要扮黑臉,而是要輔助、引導企業,讓他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大亞綠能副總經理沈佑霖提到如何藉由智慧能源,支持桃園推動淨零時指出,低碳經濟是未來相當關鍵的趨勢,包含的面向極爲廣泛。以大亞自身來看,目前主力在開發太陽能及儲能系統上,尤其儲能系統是調節電力的重要節點,以此爲出發點,能有效的擴大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並降低能源成本,提升城市的競爭力。
沈佑霖強調,臺灣目前以火力發電爲大宗,然而應分散風險,並強化各城市的能源自主性。再生能源產業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僅能有效推動綠色經濟,更能夠推升在國際上的環保形象。
「如今綠電已經和”貴”劃上了等號,因此如何開源節流,已成爲未來共同努力的目標。」沈佑霖說,可透過AIoT的相關技術,來辨識出各個企業真正耗能的設備,再從中思考如何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果效。而儲能系統便在此時派上用場,在晚間用電量離峰時,將電儲存起來,到白天用電巔峰時使用,以減少能源浪費,降低碳足跡,達到有效的再生循環。
沈佑霖也提出呼籲說,低碳化不是單一企業、集團的責任,而是落實在社會上,需要大家的支持及響應。
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則提到,學校的目的在培育人才,尤其是素養及專業能力方面,透過通識和專業課程的安排,讓現今的年輕人,知道自己正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中,「解鈴還須繫鈴人,科技所造成的問題應該由科技解決。」
他認爲數位轉型的目的,是在優化完之後作深刻的思考,檢視這樣的改變是否正確。現在一般民衆談到綠電,第一個想法就是貴,然而這又是不得不爲之的政策。
該如何在其中取得平衡,林奇宏提出三個可以實行的面向,分別是:科學、創新、創業力,並強調應該回歸到產業本身來推動,尤其臺灣的小型企業相當有創新的潛力,是有機會發展出完整的因應機制,面對低碳經濟的浪潮。
談到學校身分的轉換時,林奇宏指出,學校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傳道、授業、解惑的場域,從國外的K12教育,到Chat GPT的出現,未來教育已走向同儕學習的模式。「大學需要對社會的發展有敏銳度,並透過產官學界共同努力,提供下一代的更好教育和環境。」
桃園市經濟發展局局長張誠也提到,推動永續發展有三大步驟,分別是碳盤查、碳減量以及碳交易。爲此,經發局特別成立低碳化服務中心,協助桃園各家工廠做碳盤查及碳健檢,並因應不同的需求,來達到低碳化的目標。
張誠強調,希望透過這些措施,最終形成完善的生態系。他提到,桃園將在明年引進國外知名加速器公司駐點,帶來新的創投及點子,並建立研發學習中心,協助桃園接軌國際,「創立良好生態系的重點,在於如何有效利用資源,轉廢爲實,達到再生循環的目的。」
至於低碳經濟的浪潮下如何轉型,張誠指出,需要藉由建設具韌性的基礎建設,並在過程中培養創新能力,纔是完整的藍圖。爲實現這個目標,AIoT的相關技術不可或缺,包括在碳盤查的過程中如何有效收集並利用資料、收集完後如何做超前部署,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張誠也提到,要讓供應鏈的生態系建立的完整,並達到低碳化,需要全體產業攜手經發局共同努力,包括跨產業的整合及利用再生能源,最終目的是找出屬於各企業的淨零藍圖。
在落實的過程中張誠有一大夢想,他希望在輔導產業轉型的過程,扶植新興的低碳化產業,「創立屬於桃園的在地新創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