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力發電 淨零碳排扮要角

隨着科技的進步,AI技術被用來彙整目前國內盤點出的47處潛力點的水利水文資料及環境資料,開始在小水力發電的開發中發揮關鍵作用。圖/小水盟提供

臺灣擁有豐富水力資源,尤其是在河川小水力發電方面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能。每個案場的理論發電潛力可達1MW至2MW,對於需要大量綠色能源的碳排放大戶來說,小水力發電成爲重要的解決方案。根據估算,若充分開發這些資源,年理論發電量可達54,681,360MWh,並具備年減碳潛力27,012,591噸CO2e,對臺灣的減碳目標具重要意義。

呼應雙十國慶賴總統發表談話中對推廣多元綠能的堅定立場,翌日,經濟部點名小水力發電將作爲二次能源轉型下個階段的新能源唯二重點,民間代表臺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簡稱小水盟)也信心喊話:「包括盤點、整合、工程技師、生態專家、投資者等小水力電廠建置所需人才都已到位,現在民間力量很強,尤其小水力積沙成塔,一年預估可發出1.9億度電,小水盟有信心並將鼎力協助政府達成碳中和。」

小水盟指出,早在民國84年,臺電公司就已經針對臺灣30條河川進行了小水力發電的可行性評估,當時的評估結果顯示,這些河川擁有高達5GW的開發潛能。然而,至今僅開發了約2GW,仍有接近3GW的潛能,沒有被利用。

與其他再生能源相比,小水力發電可以24小時不間斷運行,發電量大約是相同裝置容量下太陽能的5倍。這意味着,小水力發電能夠更穩定地爲臺灣的大型企業提供綠色電力支持,成爲實現淨零排放的重要途徑。

臺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的成員們不僅專注於技術的引進和應用,還積極向日本學習,採用低生態衝擊的開發工法。這些方法強調在保護當地生態系統的同時,實現可觀的經濟效益。

這些工法不僅讓能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得以共存,也促進了當地社會的和諧發展,確保發展不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小水盟洪正中理事長說明,目前小水盟會員投入河川小水力發電有五處,分別爲淡水河瑞芳案、濁水溪龍神案、秀姑巒溪富源案(馬蘭案)、花蓮縣清水溪案及蘭陽溪四季案、加蘭案。

隨着科技的進步,AI技術也開始在小水力發電的開發中發揮關鍵作用。小水盟與政府合作,利用AI技術整合全國水文資料,進行精準的潛能點評估。這不僅提升了開發的效率,還能爲投資者提供更準確的數據支持,加快項目從規劃到實施的進程,AI的應用爲臺灣小水力發電的未來發展鋪平了道路,將進一步促進這項綠色能源在減碳和經濟效益上的雙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