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制裁 美嘗苦果

(圖╱美聯社)

俄烏戰爭後,美歐對俄羅斯發起的國際制裁超過4個月。然而,不同於過去被制裁國通常陷入經濟孤立與封鎖困境,俄羅斯貨幣盧布卻刷新戰前匯率水平而迭創新高,其經常帳戶的盈餘也超越往年,可能高過2000億美元。反之,發動制裁的西方多國卻陷入40年來最嚴重的通膨,各國領導人呼籲人民節約能源、省吃儉用。貨幣當局紛紛升息以遏制通膨,卻又擔憂經濟陷入「硬着陸」的衰退風險。那麼,到底誰是國際制裁的真正受害者?

制裁肯定對俄羅斯的企業和人民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但西方企業與消費者所受的代價恐怕也不小。10個歐洲國家的民調顯示,近半數歐洲人支持俄烏和平方案儘快達成,而支持恢復烏克蘭領土完整的比例卻只略高於2成。國際制裁沒有讓俄羅斯停止「特別軍事行動」,卻因其連帶效應造成物價飛漲,嚴重影響了民生消費。

爲何對俄製裁行動更像是美歐國家對自己制裁?法國經濟學家薩皮爾(Jacques Sapir)認爲,西方決策者可能被現有衡量經濟規模的指標愚弄了!確實,如果按照國內生產總額(GDP)排名,俄國排在全球前10名以外。然而,2014年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後的國際制裁卻不見其受到大幅影響。

薩皮爾觀察,匯率是西方誤判的一個重要角度。如果以名目匯率來計算俄國GDP,那麼它確實是像西班牙一樣大的經濟體。然而,如果以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其規模應如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一樣舉足輕重。而且,比起工業部門及原油、天然氣、銅、農產品等資源部門,服務業的價值被過度高估了。

西方也忽略了俄國在全球國際貿易流動的角色。雖然俄國不是全球許多商品如石油、小麥的最大生產國,卻是最大的出口國家。因此,不同於以往制裁委內瑞拉、伊朗的成功經驗,想以制裁俄國的手段達成軍事、外交、政治目的,難度大幅度提高。

雖然參與制裁俄國的西方國家GDP佔全球近半,然而總人口大約只佔全球的13%,而俄國與中國大陸人口就佔了20%。換言之,全球還有2/3不站隊的人口,其中包括美國盟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他們對國際貿易的需求促使其選擇對制裁俄國不表態。例如,當原油從戰前的每桶75美元漲到110美元之際,印度仍能從俄國購買到低於70美元的原油,而西方消費者只能承受高漲到天邊的油價。

因此,美元的武器化只得令美元的國際使用份額縮減,同理也發生在SWIFT的國際支付系統。在人類的生存面臨風險時刻,花拳繡腿的金融武器看來威力強大,卻在能源與糧食等關鍵物資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西方國家想以經濟武器圍困俄羅斯,但決策者們引以爲判斷依據的GDP經濟規模,卻是被華而不實的名目匯率與過度美化的服務業灌水的數字,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也使得封鎖他人的經濟制裁手段像是懲罰自己的武器。結果就是犧牲了國內民衆的福祉,政治領袖們也難免面對民望下滑的苦果。(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