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警訊 經濟制裁前兆
(示意圖/達志影像)
中國大陸商務部14日突然宣佈,對臺灣所進口的聚碳酸酯(PC)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由於PC爲ECFA早收清單重要貨品,且適逢副總統賴清德出訪在美過境,極有可能是對臺擴大實施經濟施壓的前兆。
2011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生效,12年來我國出口至大陸的早收貨品,每年出口額都在200億美元上下,每年可減免8至10億美元關稅,累計至今年2月達94.83億美金。反觀陸方早收貨品出口至臺灣的金額雖有提升,2021年達最高峰,也僅有88.03億美金,減免關稅只有兩年超過1億美金,12年減免關稅合計未及10億美金,僅爲臺灣享有減免關稅一年的金額。
從上述數字可知,臺灣在ECFA獲得的好處遠大於陸方。特別是我國無法與主要貿易伙伴簽訂FTA,又無法參與亞太國際經貿整合,CPTPP申請後即停擺,遑論迴避大陸有影響力的RCEP。我石化、機械、橡膠與紡織等傳產與競爭對手關稅差距大,不利相關產品出口。
而ECFA正涵蓋不少傳產,早收清單中的539項產品以紡織136項最多,另有機械107項、石化塑膠88項、農漁業18項等,均享有關稅優惠,成爲相關產業的絕佳機會。而出口金額以石化塑膠產業、機械業與紡織業獲益最大。農漁產品出口金額縱然無法與工業產品相比,在零關稅與綠色通關等優惠下,多年成爲我農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
近年來,蔡政府高舉「抗中保臺」的旗號,當兩岸貿易依存度提升時,宣稱大陸高度仰賴臺灣,還稱早收貨品佔整體對大陸出口的比重不斷下滑,暗示ECFA效益有限;另一方面,主動釋出大陸可能會終止ECFA的訊息。其目的就是激怒對岸片面終止ECFA,引發兩岸對立。
不過北京當局並未上當,而是在敏感時刻逐漸收回過去的讓利項目。如美國前衆議院議長裴洛西於2022年8月初訪臺,大陸海關總署宣佈暫停臺灣百項食品進口,並暫停柑橘類和白帶魚等農產品輸入;2023年4月蔡英文總統過境美國,大陸商務部宣佈啓動貿易壁壘調查。本次則是在賴副總統過境美國時對PC下手,其爲早收中首要出口項目,去年大陸市場佔整體出口的近8成,若11月30日確認傾銷,將面臨高昂的反傾銷稅,恐被迫退出市場,或改由其他產地生產。
反傾銷案應視爲對岸的警訊,繫有計劃的經濟制裁前兆。只要抗中氛圍無法緩解,未來不排除施以大規模的舉措,企業只能自求多福。(作者爲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經濟財政組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