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大決戰》,歷史考究到底有多細?看影片吃戲場面就明白

同樣是史詩級的戰爭電影三部曲,最近很多人喜歡將《志願軍》和30多年前那部經典的《大決戰》進行對比。

但當我們真正將這兩個電影進行對比之後,我們會發現,和每一幀都是經典的《大決戰》比起來,《志願軍》系列還是稍顯稚嫩,只能說是及格線左右的商業電影。

好不誇張的說,哪怕過了30年之後,《大決戰》依舊是國產電影的天花板,沒有之一。

甚至於將其說成國產戰爭電影殿堂級的孤本一點都不爲過,而《大決戰》之所以這麼經典,還貴在於他“細節”的真實。

那麼它究竟有多真呢?

本期,我們可以從《大決戰》道具之一的——伙食,就能可見其細節態度之誠意……

《大決戰》中的吃戲(劇照)

我軍伙食:樸素中的真實

《大決戰》三部曲中,我軍上到主席下到戰士們的飲食,在電影中都得到了體現。

《大決戰·遼瀋戰役》中的吃戲場面其實還是挺多的。

比如在圍攻錦州階段,東野總部林羅劉三位首長的伙食就很真實。

東野負責指揮遼瀋戰役的林羅劉三人(劇照)

當時伙房給這三位準備的伙食是

這個很多人第一眼看了會覺得,不就就是正常的工作餐麼,簡單樸素之中也反映了東野幾位首長艱苦的生活作風。

但這只是外行看的其一,真正內行看的是它的真實。

林羅劉三人之伙食(劇照)

首先,101是湖北黃岡人、羅帥是湖南衡陽人,而劉亞樓參謀長則是閩西出身,兩湖+閩西可是位於南方地區,上面這些菜其實也是爲了照顧南方出身的他們。

要知道當時東野可是在東北地區,在當時五常大米還沒普及的時候,東北人的午餐可是包子大饅頭,配菜是有,但多數是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這種硬菜,菜雖硬,但並非適合南方出身的101他們。

101的伙食比較清淡,要先喝湯(劇照)

而且,這裡面還有一個細節,那就是羅帥在吃飯之前,還找了警衛員去讓他了找了點辣子過來下飯。這可不是隨性而爲,而是作爲羅帥作爲湖南人自然也是無辣不歡。不過這三人裡面,也就他和劉亞樓吃了辣子,101雖然也是很能吃辣的湖北人,但他在抗戰期間重傷導致身體虛弱,故而並沒跟年輕一樣吃辣。

羅帥也是無辣不歡(劇照)

而說到101,他的吃戲也是很經典,同樣是吃黃豆的這個細節,老版簡直可以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存在。

在這裡我們以新版《大決戰》和老版進行對比,老版的大決戰馬紹信老師飾演的101吃黃豆是在思考,或者做出選擇的時候的下意思動作,就像雨田君在深思的時候喜歡轉筆一樣,都是輔助做出判斷,這個“黃豆”跟像是輔助道具,反而映襯出了101喜歡思考,爲人心思沉穩和謹慎的一面。

老版101吃黃豆(劇照)

而新版於和偉老師扮演的101,則是單純喜歡吃炒黃豆,不知道是不是來劇組之前沒吃過,反正他在劇中吃黃豆的速度很快,那是一粒接着一粒生怕被搶。

因此很多網友也調侃:

於和偉老師吃黃豆(劇照)

《大決戰·遼瀋戰役》中除了林羅劉的伙食之外,也是重點描述了在西柏坡負責指揮全局的主席的伙食的細節。

比如,在李公來找主席彙報工作,一起進餐的片段中,桌上的菜餚有

這個是很典型湖南菜做法,而衆所周知,主席本身就是湖南人,而且他還很喜歡吃辣。

《大決戰》裡面主席的日常飲食(劇照)

根據主席身邊的秘書葉子龍老先生(《大決戰》的7大顧問之一)在回憶中也提到過主席的飲食習慣:

有一個有趣的典故,就說主席對於辣椒有多喜歡呢?

有一次,賀夫人看到家裡有一碗油辣椒已經快掉了,便讓人將其扔掉,可這件事被主席知道後發了脾氣,連洗臉盆都扔在地上,可見其對辣椒確實很鍾愛,而且不僅愛吃,主席甚至還在瑞金和延安時期都在自己的院內種辣椒。

主席招待人也是喜歡吃湘菜

而主席本人也說過

這個細節就很符合主席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這個細節是非常的隱蔽,同時卻又是水到徐成。

主席和辣椒

當然,在《大決戰》中除了展現我軍指揮員們的伙食之外,同樣還有一線基層指戰員的伙食。

比如,在《遼瀋戰役》中負責擔任配水池攻堅的三縱某營在總攻時期的伙食,就是每人兩大碗的——豬肉燉粉條。

這個硬菜當時哪怕是我軍一線指揮員都沒有的標配,我軍基層部隊平時的伙食肯定是沒有這麼豪橫的,但此次但卻足量優先供給給配水池的攻堅營,這個特例也足以證明此次攻堅確實很艱難。

事實上該營在攻打配水池的過程中除了部分傷員之外,幾乎全員犧牲。

《遼瀋戰役》中某部的豬肉燉粉條(劇照)

同樣,在《淮海戰役》中也有華野指戰員伙食在裡面。

在電影中,在圍攻杜聿明集團最後階段,負責包圍的華野將士的伙食就是肉包子。

而我軍戰史上,戰士們在陳官莊的伙食確實也是肉包子。當初我軍前線宣傳部門甚至靠着“包子攻勢”直接瓦解杜聿明的兩個師,讓其放下武器投降。

可以說,《大決戰》中我軍的伙食無論是指揮員還是基層部隊,都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還原。

杜聿明部俘虜再吃包子(劇照)

國軍伙食:失敗根源

和我軍比起來,國軍的伙食也是做到了最大程度的還原。

先說《遼瀋戰役》中,老蔣一開始和蔣夫人的早餐,就很有“蔣家”特色。

衆所周知,老蔣是一個很喜歡國粹之人,很多時候他的穿着除了軍裝,更多是馬褂和中式服裝,他也很喜歡中式餐飲。但他的夫人卻不同,出身海南宋家,長期作爲長三角名媛話事人還喝過洋墨水的蔣夫人,卻是一個追求自由和新文化的女性,這個追求還引領了30年代初國統區的新生活運動,因此蔣夫人的早餐是以西餐爲主。

蔣夫人和新生活運動

而老蔣作爲一個寵妻達人,自然也就婦唱夫隨,老蔣本人也在有蔣夫人在場的時候吃西式早餐,這也就看到了電影中滿桌的刀叉、牛奶、土司片等西式餐點……

老蔣和其夫人吃西餐,看得出老蔣很不喜歡(劇照)

不過,當老蔣正式以校長的身份跟自己的黃埔愛將們一起參加宴席的時候,他還是喜歡中式的酒席風格,大圓桌配上精緻的中式珍饈,確實是喜歡傳統的老蔣風格。

電影中他在去瀋陽督戰的時候,招待東北剿總高官確實是這樣的風格,這個細節還原的很到位。

國軍將領的中餐(劇照)

電影中除了老蔣夫婦之外,其他人國軍將領的吃戲名場面也是不少。

比如《遼瀋戰役》中的廖耀湘,都知道廖耀湘在30年代留過洋,還是世界三大軍校之一的法國聖西爾軍校的高材生,在法國他還邂逅了自己的另一半,因此廖耀湘身上有很濃郁的法國“血統”。

而法國的紅酒又很有名,在電影中的廖耀湘自然也是識貨的主,哪怕是在遼西突圍的關鍵時刻,吃個晚飯也是“紅酒”不離左右,這個細節也很符合廖耀湘“留學生”的人設。

留過洋的廖耀湘,注意看他後面的紅酒和桌子上咖啡(劇照)

再比如《平津戰役》中,傅作義在從南京回到家之後,看到自己女兒傅冬菊在廚房忙活的正是山西的名吃“莜麪卷”。

山西晉北名吃筱面卷(劇照)

按理來說傅作義是運城人屬於晉南,莜麪卷則是晉北的特產,可人家號稱“綏遠王”長期駐紮在綏遠和晉北,自然也是熟知這個美食,這個食物出現在這裡,並非憑空捏造,而是傅作義在綏遠期間養成的習慣,人家是真的喜歡吃這個麪食。

傅作義和傅冬菊(劇照)

而基層國軍士兵吃飯的鏡頭也在《淮海戰役》篇章中有展現。

基本上就是舊式軍隊吃飯的場景,軍官們坐一桌,底層的戰士們坐一桌,一人幾個菜,旁邊也有勤務兵在旁邊奔走倒酒,這倒是很符合國軍這種舊軍隊的吃飯傳統,軍官和士兵是分開,一眼看去就有疏離感,這也難怪他們屢戰屢敗……

國軍基層將士伙食(劇照)

整體而言,《大決戰》之所以被稱爲戰爭電影之天花板,除了宏大的戰爭場面之外,貼近史實和近乎嚴苛的細節刻畫也是其成功的關鍵之一,這種匠心的態度是當前浮躁的電影市場需要去沉澱的方向。

10年磨一劍,和10年10部爛片,觀衆們是可以等得起……